古典诗歌结构上的一与多
程千帆
每一篇好诗,无论大小,都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艺术结构是相当复杂的。一与多的对立统一关系也曾被诗人们在布局上加以应用。
杜甫《北征》的主题和基调是明显的,它写了国家的丧乱和家庭的艰难,自己的忠愤、忧郁、伤感和希望,整个的气氛是严肃的,沉重的。但诗中却有一小段描写了旅途中的景色和自己观赏这些景色的愉悦心情。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
杜甫的这种写法乃是我国古典美学中一张一弛原则的应用。张与弛事实上也属于对立统一的范畴。杜甫正是由于生活上、精神上所承受的压迫,使他透不过气来,才在旅途中强自排遣,从而感到幽事之可悦的。在紧张的神经松弛了一阵之后,诗人不可避免地仍然要回到严酷的现实中来,而“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二句则是弛而复张的过脉。中间这一轻松愉快的场面和前后许多严肃痛苦的场面对比,不但显示了诗篇在艺术上的节奏,更重要的还在于表现了诗人感情上的起伏及其自我调节作用。
在律绝诗中,人与我、情与景、时与地等等,对等地或者交替地来写,是常见的,因而双方所占有的篇幅悬殊不会太大。但是,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以及他的《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四:
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抱叶寒蝉静,归山独鸟迟。万方声一概,吾道欲何之!
前者,首句属自己,后七句属李白;后者,末句属诗人之思想,前七句属诗人之环境。虽然这两首诗都严格遵守了律体的规律,但在内容的分配上却突破了律诗结构的一般程式。
绝句中也有这种情形。李白《越中览古》云: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又郑文宝阙题云:
亭亭画舸系寒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石遗老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一选有郑诗,评云:“按此诗首句一顿,下三句连作一气说,体格独别。唐人中惟太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一首,前三句一气连说,末句一扫而空之。此诗异曲同工,善于变化。”
李白的一首是前三句写过去之盛,后一句写今日之衰;郑文宝的一首则是前一句写现在离别的场面,后三句预示离别的情怀,其中第二句是眼下的必然,第三、四句则是随着这个必然而出现的或然。这两首诗的特色正在于利用篇幅分合的一多悬殊使古代和当代越王台之盛衰以及现在和将来离愁之浅深做出了强烈的对比。
引用了古人或今人(包括自己)的少数成句,使之成为自己这篇作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也出现了一多并举。如欧阳修《余昔留守南都,得与杜祁公唱和,诗有答公见赠二十韵之卒章云:“报国如乖愿,归耕宁买田。期无辱知己,肯逐利名迁?”逮今二十有二年,祁公捐馆,亦十有五年矣。而余始蒙恩,得遂退休之请。追怀平昔,不胜感涕,辄为短句,寘公祠堂》:
掩涕发陈编,追思二十年。门生今白首,墓木巳苍烟。“报国如乖愿,归耕宁买田。”此言今知践,如不愧黄泉。
这是以己作旧句一联纳入新作之例。又元好问《淮右》:
淮右城池几处存,宋州新事不堪论。辅车谩欲通吴会,突骑谁当捣蓟门。“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空余韩倡伤时语,留与累臣一断魂。
施国祁《元遗山诗集笺注》卷八引顾氏云:“五、六全用韩致光语,即以结联标出,自成一体。遗山诗用前人成语极多,陶、杜句尤甚,又未可以此例概之也。”这是以古人成句一联纳入己作之例。又王士镇《渔洋诗话》卷上云:“余在广陵,偶见成都费密(字此度)诗,极击节。赋诗云:
成都跛道士,万里下峨岷。虎口身曾拔,蚕丛句有神。“大江流汉水,孤艇接残春。”(二句即密诗)十字须千古,胡为失此人。
这是以今人成句一联纳入己作之例。
从上面三个例子可以看出:第一,无论是将自己的旧句移植到新作里,或者是将他人的成句移植到自己的诗里,其所移植的都已成为本诗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本诗不可分割;而第二,其所表现的正是本诗所需要突出的内容,如果离开了这引用的一联,则其他三联就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显然,这也是诗人使用一多并举的手法之一,虽然它们并不常见。
相关链接:
阅读百家讲坛(76)怎样读懂古诗(20)读诗举例(二)(程千帆)(第期)阅读百家讲坛(77)
怎样读懂古诗(21)论词的读法(一)论词的句读(吴世昌)(第期)阅读百家讲坛(78)
怎样读懂古诗(22)论词的读法(二)谈词中的名物、训诂和隶事(吴世昌)(第期)阅读百家讲坛(79)
怎样读懂古诗(23)论词的读法(三)论读词须有想象(吴世昌)(第期)阅读百家讲坛(80)
怎样读懂诗(24)李商隐诗三家评(第期)阅读百家讲坛(81)
怎样读懂诗(25)从哪些方面去鉴赏唐宋词(周汝昌)(第期)阅读百家讲坛(82)
怎样读懂诗(26)如何从精准理解字词句入手阅读古典诗词(袁行霈)(第期)阅读百家讲坛(83)
怎样读懂诗(27)如何从梳理段落和层次入手阅读古典诗词(袁行霈)(第期)阅读百家讲坛(84)
怎样读懂诗(28)李白诗歌的风格(袁行霈)(第期)阅读百家讲坛(85)
怎样读懂诗(29)陶渊明诗歌的风格(袁行霈)(第期)阅读百家讲坛(86)
怎样读懂诗(30)白居易的讽喻诗的艺术成就(袁行霈)(第期)阅读百家讲坛(87)
怎样读懂诗(31)白居易的叙事诗的艺术特点(袁行霈)(第期)阅读百家讲坛(88)
怎样读懂诗(32)大学生怎样过好读书生活(第期)阅读百家讲坛(89)
怎样读懂诗(32)少陵有句皆忧国——杜甫诗歌的人民性(萧涤非)(第期)阅读百家讲坛(90)
怎样读懂诗(33)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萧涤非)(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