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西医认为是由单钠尿酸盐(MSU)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和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痛风严重之人,可出现关节残疾和肾功能不全。痛风最重要的生化基础是高尿酸血症。简单地说,就是身体每天产生代谢产物血尿酸,如果身体出现问题,导致无力将其排出,停留在体内,则产生高尿酸血症,出现痛风。传统中医认为,这是正气不足,痰浊蓄积体内无法排出,导致的身体问题,因此,中医将痛风分型,一般分为:湿热痹阻、血瘀痰凝、肝肾亏虚等等,分型很多,不做赘述。在治疗中,往往因为痛风产生的肢体问题,而将疏通经络,排除湿热作为着眼点,所以用药多是秦艽、防风、鸡血藤、桑枝、羌活、薏米、土茯苓等等疏风通络泻浊的药物作为首选。验之临床,可取效一时,但是很难持久。而着重于肝肾亏虚的思路,一直没有得到太大的重视,这非常遗憾。实际上,我觉得痛风病,恰恰因为它的局部症状突出,我们会误认为这是一个实证,掩盖了它的真实属性。其实,其本质是一个虚证,或者说,是虚实夹杂之证,而以虚证为主,实证只是一个结果,甚至是一个表面现象。在中医里面,有个理论,叫“真虚假实”,一般是由于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退,导致了局部出现类似“实证”的假象,故真虚假实证又称为“至虚有盛候”。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如素体脾虚,运化无力,却出现腹部胀大、胀满而痛,脉弦等症。这种情况很容易让我们觉得这是实证,要去理气,要去泻浊,其实,导致这类似实之症的原因并不是实邪,而是身体虚弱,无力运作。治疗恰恰要应用补法,一旦随意应用泻法,祸不旋踵。明代名医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传忠录》:“至虚之病,反见盛势。……如病起七情,或饥饱劳倦,或酒色所伤,或先天不足,及其既病,则每多身热、便闭、戴阳、胀满、虚狂、假斑等证,似为有余之病,而其因实由不足。医不查因,从而泻之,必枉死矣!”中医还有一种理论,叫虚实夹杂,也就是说,虚证和实证结合在一起,比如,正气不足,无力推动经络之气运行,这是虚证,但是,经络不畅又会造成局部的瘀阻,导致局部出现瘀血、痰湿等实证。这就是虚实夹杂,那么,虚证是根本,实证是结果,如果我们全力扑在消除结果上,不顾根本的原因,则此病永远无法治愈。我觉得痛风病就是典型的这两种问题,以后者为主。正气不足在先,肝肾亏损,然后导致无力将痰浊排出,导致局部问题,而这局部问题只是虚损的全身反应之一,而我们只是因为它痛比较明显,而觉得这就是全部,这就犯了方向上的错误。所以,包括西医在内,让人忌口,这是暂时减少摄入嘌呤类物质,但是一旦再吃,立刻就犯病,因为根本问题没有解决。而一味采取泻浊的方法,虽然暂时有小效,但是终究解决不了整体问题,因为你自己的身体没有恢复,是药物帮助排泄的,一旦停药,病必复发。而乌鸡白凤丸,取自明代名医龚廷贤的医书中,主要是滋补肝肾,培补肾气,扶助人体的正气,当正气充足后,则身体可以自己运化痰湿,将湿浊排出。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我们很难遇到一个什么方子,就专门针对某个病有特效,但是乌鸡白凤丸就是。这只能说,痛风病的证型,相对单一,这是我们之前估计没有意识到的。我现在迫切希望,有医院可以牵头,来做临床研究,用统计学数据,来为这个古老的方子提供验证。
来源:罗大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bans.com/tfss/9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