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文阅读鉴赏边塞节日会是怎样一番场

点击蓝字   首先,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袭题中的“九日”。在古代作文构思和写作中,切题是一个很重要的创作要点。强欲登高,意即属于勉强去登高,客观条件不足,主观心理也有失落,因此,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身在战乱中度过节日别样凄凉的境况。

第二句无人送酒是化用了陶渊明的典故,却用典无痕。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恰逢好友王弘送酒,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想去登高饮酒,无人来送酒助兴,因为身处战乱。表面上是渴望有酒,实际上是渴望有人,因为这个节日就是兄弟团结家人相聚的日子。本句是诗人在艺术上达到用典的最高境界的证明:“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境界。

  第三句“遥怜故园菊”开头直接一个“遥”字,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甚远,似乎直接把作者从眼前的境遇提离到一个和平宁静而又可以悠然生活的村庄。作者没有笼统地写思乡,而是特别强调长安故园的菊花。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属于写作艺术中的以小见大,取得了见微知著的效果,既有想象和追忆的成分,又不乏具体可感的美好意象,使得诗歌的虚境得到了很好的开掘。

  最后一句才是本诗的前面所有美好感触的落脚点,也正是本诗生花妙笔。故园菊花绽放,本应是香气满园,作者却没作任何描绘,反而只是说它“应傍战场”而开,这就达到了紧扣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本句写得自然,真实,甚至是直白无碍。毛泽东词中“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句子呼之欲出。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一般诗词中单纯的惜花和思乡主题,巧妙寄托了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反映出作者对大唐王朝能够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深深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最终竟以拙取胜!

创作理论里面一直很讲究“起承转合”对行文的把控,其实我认为在实际创作中,即使一首小诗中也不应缺乏充分有效的曲折美和首尾呼应的圆润,因此我们要向古人学的方面还有很多。

05

创作背景

公元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次年攻陷长安,玄宗向西出逃。太子李亨登极,是为唐肃宗。公元年(唐肃宗至德二载)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当在凤翔过重阳节写的。

06

作者介绍

岑参(约-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之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岑参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李豫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年)卒于成都。

07

中考链接

浙江衢州中考试题:

古诗阅读(3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①“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

17.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3分)

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08

参考答案

17.(3分)示例:

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背景分析共1分,情感分析各1分)

10

扩展延伸

满庭芳·客中九日

元代:张可久

乾坤俯仰,贤愚醉醒,今古兴亡。剑花寒,夜坐归心壮,又是他乡。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龙山上,西风树响,吹老鬓毛霜。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代: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九日送别

唐代: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编辑:李保定

审核:任志远

新建文本,单击两次进入编辑

新建文本,单击两次进入编辑

同煤二中李保定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那最好
白癜风可治愈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bans.com/tfss/62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