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咖啡建湖二院”第篇推送
全文字,看完约需9.5分钟
痛风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血清尿酸升高、反复发作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及关节畸形、尿酸性肾结石、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及血管性肾脏病变等。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3类,原发性痛风占绝大多数。
本病见于世界各地,由于受地域、民族、饮食习惯的影响,痛风患病率差异较大,并随年龄及血清尿酸浓度升高和持续时间而增加。据估计,我国痛风的患病率为1%~3%。
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㈠高尿酸血症的形成:见高尿酸血症。
㈡痛风的发生
原发性痛风是先天性的,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致病,绝大多数为尿酸排泄障碍,具有一定的家族易感性。
继发性痛风主要由于肾脏疾病、药物、肿瘤化疗或放疗等所致。
特发性痛风是原因未知的痛风。
临床上5%~15%高尿酸血症病人会发展为痛风。
急性关节炎是由于尿酸盐结晶沉积引起的炎症反应。
长期尿酸盐结晶沉积招致单核细胞、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形成异物结节即痛风石。
临床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女性多在更年期后发病,近年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常有家族遗传史。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及慢性关节炎、尿酸性肾结石、痛风性肾病、急性肾功能衰竭。常伴有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或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痛风自然病程分为以下3个阶段。
㈠无症状期
仅有波动性或持续性高尿酸血症,从血尿酸增高至症状出现的时间可达数年,有些可终身不出现症状。
㈡急性关节炎期
常有以下特点:
①多在午夜或清晨突然起病,关节剧痛;数小时内受累关节出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②单侧第1跖趾关节最常见;
③发作常呈自限性,多于2周内自行缓解;
④可伴有高尿酸血症,但部分患者急性发作时血尿酸水平正常;
⑤关节液或痛风石中发现尿酸盐结晶;
⑥秋水仙碱可以迅速缓解症状;
⑦可伴有发热等。
间歇期是指两次痛风发作之间的无症状期。
㈢痛风石及慢性关节炎期
痛风石是痛风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典型部位在耳廓,也常见于关节周围以及鹰嘴、跟腱、髌骨滑囊等处。外观为大小不一的、隆起的黄白色赘生物,表面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状或糊状物。慢性关节炎多见于未规范化治疗的病人,受累关节非对称性不规则肿胀、疼痛,关节内大量沉积的痛风石可造成关节骨质破坏。
㈣肾脏
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
1.痛风性肾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为尿浓缩功能下降,出现夜尿增多、低比重尿、低分子蛋白尿、白细胞尿、轻度血尿及管型等。晚期可出现肾功能不全及高血压、水肿、贫血等。
2.尿酸性肾石病:可从无明显症状至肾绞痛、血尿、排尿困难、肾积水、肾盂肾炎或肾周围炎等表现不等。纯尿酸结石能被X线透过而不显影。
3.急性肾衰竭:大量尿酸盐结晶堵塞肾小管、肾盂甚至输尿管,病人突然出现少尿甚至无尿,可发展为急性肾衰竭。
㈠血尿酸测定
成年男性血尿酸值约为~μmol/L(3.5~7.0mg/dl),女性约为~μmol/L(2.5~6.0mg/dl),绝经后接近男性。血尿酸存在较大波动,应反复监测。
㈡尿尿酸测定
限制嘌呤饮食5天后,每日尿酸排出量超过3.57mmol(mg),可认为尿酸生成增多。
㈢关节液或痛风石内容物检查
偏振光显微镜下可见双折光的针形尿酸盐结晶。
㈣超声检查
关节超声检查可见双轨征或不均匀低回声与高回声混杂团块影,是痛风比较特异的表现。
㈤X线检查
可见软组织肿胀、软骨缘破坏、关节面不规则,特征性改变为穿凿样、虫蚀样骨质缺损。
㈥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显像(CT)与磁共振显像(MRI)检查
CT扫描受累部位可见不均匀的斑点状高密度痛风石影像;双能CT能特异性地识别尿酸盐结晶,可作为影像学筛查手段之一,可辅助诊断痛风,但应注意假阳性。MRI的T1和T2加权图像呈斑点状低信号。
㈠诊断
目前采用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共同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见下表)
㈡鉴别诊断
应与化脓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焦磷酸钙沉积病相鉴别。
痛风防治的目的:
①控制高尿酸血症,预防尿酸盐沉积;
②迅速控制急性关节炎发作;
③防止尿酸结石形成和肾功能损害。
㈠非药物治疗
痛风病人应遵循下述原则:
⑴限酒;
⑵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
⑶防止剧烈运动或突然受凉;
⑷减少富含果糖饮料摄入;
⑸大量饮水(每日ml以上)
⑹控制体重;
⑺增加新鲜蔬菜摄入;
⑻规律饮食和作息;
⑼规律运动;
⑽禁烟。
㈡药物治疗
1.急性痛风关节炎的治疗:
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和糖皮质激素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治疗的一线药物,应尽早使用。急性发作期不进行降尿酸治疗,但已服用降尿酸药物者不需停用,以免引起血尿酸波动,导致发作时间延长或再次发作。
⑴非甾类抗炎药:可有效缓解急性痛风症状。常用药物:吲哚美辛、双氯芬酸、依托考昔等。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溃疡及出血,应警惕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活动性消化溃疡禁用,伴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⑵秋水仙碱:小剂量秋水仙碱(1.5mg/d)有效,且不良反应少,在48h内使用效果更好。
⑶糖皮质激素:用于NSAIDs、秋水仙碱治疗无效或禁忌、肾功能不全者。短期口服中等剂量糖皮质激素或关节腔注射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明显疗效亦可行。
2.发作间歇期和慢性期的处理:
对急性痛风关节炎频繁发作(>2次/年),有慢性痛风关节炎或痛风石的病人,应行降尿酸治疗。
治疗目标是血尿酸<6mg/dl并终身保持。
对于有痛风石、慢性关节炎、痛风频繁发作者,治疗目标是血尿酸<5mg/dl,但不应低于3mg/dl。
目前降尿酸药物主要有抑制尿酸生成、促进尿酸排泄药物两类。单一药物疗效不好、血尿酸明显升高、痛风石大量形成时可合用两类降尿酸药物。其他药物有碱性药物和尿酸氧化酶等。
⑴抑制尿酸合成的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阻断次黄嘌呤、黄嘌呤转化为尿酸,从而降低血尿酸水平。
①别嘌醇:从50~mg/d开始,最大剂量mg/d。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症状、皮疹、药物热、肝酶升高、骨髓抑制等。有条件时亚裔人群在用药前可行HLA-B*检测。
②非布司他:不完全依赖肾脏排泄,可用于轻至中度肾功能不全者。从20~40mg/d开始,最大剂量80mg/d。不良反应主要有肝功能异常、腹泻等。
⑵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抑制尿酸经肾不管重吸收,增加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主要用于尿酸排泄减少型、对别嘌醇过敏或疗效不佳者;有尿酸性结石者不宜使用。用药期间应碱化尿液并保持尿量。
①苯溴马隆:初始剂量25mg/d,最大剂量mg/d。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症状、皮疹、肾绞痛、粒细胞减少等,罕见严重的肝毒性。
②丙磺舒:初始剂量0.5g/d,最大剂量2g/d。对磺胺过敏者禁用。
降尿酸治疗初期预防性使用小剂量秋水仙碱(0.5~1mg/d)3~6个月,可减少降尿酸过程中出现的痛风急性发作。
3.伴发疾病的治疗:痛风常伴发代谢综合征中的一种或数种,如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症、2型糖尿病等,应积极治疗。降压药应选择氯沙坦或氨氯地平,降脂药选择非诺贝特或阿托伐他汀等。合并慢性肾病者使用对肾功能影响小的降尿酸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㈢手术治疗
必要时可选择剔除痛风石,对残毁关节矫形等手术治疗。
痛风是一种慢性和严重的疾病,可致生活质量下降,预期寿命降低,但可以有效治疗。
参考文献:郑毅见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07p~
触类旁通!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