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正当时
又是一年三伏天
医院中医科三伏贴如约而至
三伏贴三伏贴又名三伏天灸,是中医外治疗法的一种,起源于清朝,以冬病夏治的原理,在一年中最炎热的三伏天中将特殊的中药贴特定穴位上,保持几小时左右,可以治疗秋冬易发作的疾病。
夏季“三伏贴”与冬季“三九贴”合称“伏九贴敷疗法”,是根据传统中医“天人合一”、“冬病夏治、内病外治”理论,该疗法巧妙发挥腧穴与中药的特性,使药物经皮透入,由腧穴循经络内达脏腑,不打针、不吃药,“药穴同疗”调节机体气血阴阳,防治呼吸系统疾病、风湿骨病等,调节机体免疫,增强抗病能力,调理亚健康状态,被称为防治疾病的“绿色疗法”。
01三伏贴为什么可以治病?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处于小暑至立秋三个农历节气期间。中医古籍记载:伏日必是庚,庚日属金,与肺相配,是温煦阳气,驱散伏邪的最佳时间。这段时间温度最高,我们机体的代谢最为旺盛,这时表皮的毛孔舒张,神经感受器最为敏感,通过特殊药物可以刺激皮肤中的神经感受器,以此调节交感神经-肾上腺能系统与副交感神经-胆碱能系统,通过刺激植物神经来完成对人体脏腑器官功能的良性调节。02三伏贴配方三伏贴的配方,源自于清·张潞《张氏医通》“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冒疼痛,切勿便去,候三柱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我科秉承纯手工制作,新鲜药材及特殊配置,让患者贴的放心,用的舒心。03三伏贴治疗哪些疾病?三伏贴可以治疗多种反复发作、慢性、寒性、虚弱性、过敏性病症。
一、呼吸系统疾病:
贴敷身柱天突、膻中、定喘、膏肓、肺俞等穴位皮肤可以治疗鼻炎、气管炎、咽炎、哮喘、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
二、消化系统疾病:
贴敷大椎、中脘、神阙、天枢、关元、足三里等穴位皮肤可以治疗慢性胃病、肝气不舒、胃肠功能紊乱、肠炎、溃疡病、慢性腹泄等消化系统疾病。
三、风湿免疫系统疾病:
贴敷督脉的皮肤可以通过刺激交感神经-肾上腺能系统升高人体肾上腺激素水平,贴敷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等穴来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免疫系统疾病。还可以通过贴敷局部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头痛、胸腹痛等颈肩腰腿痛。
四、儿科疾病:
小儿厌食、遗尿、鼻炎、幼儿易频发感冒、免疫力低下等儿科疾病。
五、妇科疾病:
贴敷关元、归来、三阴交等穴位的皮肤可以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患。
并且在强身、保健、养生等方面均具有很好的优势。
若每年贴敷3~4次,连续贴敷三年以上,上述疾病大多能够明显减轻症状,减少发病率。
禁忌人群(1)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活动性出血的患者。
(2)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瘢痕体质、皮肤过敏者,穴位贴敷局部皮肤破溃者。
(3)不适合阴虚火旺,或湿热内蕴及实热患者。。
(4)妊娠期妇女及婴幼儿。
(5)肿瘤患者等。
注意事项(1)贴敷对象为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
(2)局部有痒、热、微痛感觉,甚至少数病人局部可出现水泡均为正常反应。
(3)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
(4)为了保证疗效,而又避免引发感染,应尽量减少水泡的发生。若敷药处皮肤有灼热疼痛感时,应及时取下药膏,并用清水轻柔洗净,严禁抓挠,一般可自行痊愈。如有严重水泡时,可以涂抹医院就诊。
(5)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6)贴敷之后可能在皮肤上留下中药的沉着,用湿毛巾擦拭即可。
(7)患有严重湿疹、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疾患;或皮肤有破损;或对贴敷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
(8)贴敷期间忌食辛辣油腻、冷饮,多饮水;贴敷当日不宜游泳、泡澡,注意皮肤清洁。若出现水泡,待水泡消退后再洗澡。
(9)贴敷期间,忌烟、酒、生冷、油腻、辛辣之品。慎食生冷、辛辣、海鲜、羊肉等发物。
(10)其他谨遵医嘱。
三伏贴敷时间初伏:年7月11日——7月20日
中伏:年7月21日——7月30日
中伏加强:年7月31日——8月9日
末伏:年8月10日——8月19日
贴敷地点医院门诊三楼西侧中医科门诊。
--。
医院中医风湿免疫科简介:中医风湿免疫科是我院特色专科,在李享辉主任带领下,擅于运用中西汇通理论,以中医治疗手段为主,中西结合,采用中医免疫调平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强直性脊柱炎、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骨性关节炎等多种风湿免疫类疾病,标本兼顾,疗效确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