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综述及需求分析

唐侃

中国的房地产行业,起步于90年代,算起来也就不到30年。尤其是近20年,房地产行业就像脱缰的野马,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尽管专家、机构一再强调房地产市场风险,然而房地产行业依然红红火火。

1

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原因

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一方面经济高速增长使得居民生活改善,财富积累。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居民势必要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进而推动房地产业发展。一方面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人口需求量大大减少,而二三产业人工需求增加,大量农业人口转向二三产业,同时使得城市人口增加,新增人口无论是租房还是买房,都能够推动房地产业发展。

此外,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也逐渐增强,金融行业随之发展。此前的30年,中国货币总量(M2)始终保持高增长,使得资产价格也相应上涨。如果说08年前货币增长还属于需求性增长,那么,08年之后的增长就是刺激性增长。刺激经济能够解决短期下滑风险,但带来的一个副作用就是货币超发,却没有实体能够容纳超发的货币。于是,出于投机或避险的需求,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进一步推动了房地产业发展。

2

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影响

早期的房地产业发展,使得一部分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增加,居民消费意愿被唤醒。于是,房地产相关行业如建筑、材料、设计、家装、家电、饰品等等行业都被带动起来。资产的增长也带动了居民生活消费的增加。同时,房地产业发展,也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地方规划一片区域,就需要交通、水电、教育、医疗、治安等等基础配套设施跟上。这些产业发展,解决了相当一部分人口的就业问题。

看上去美好的循环在一点点被打破。由于房地产资源具有一定的稀缺性,房价及租金很高,增加了企业成本,摊薄了实体企业的利润,经济“脱实向虚”。逐渐的,房地产及相关行业在GDP中的比重越来越高,有分析认为超过20%。银行贷款中也有相当大比例是基建和房地产。相对应的,实体经济越来越困难。

由于房价上涨,居民负债不断提高。数据显示,年大陆居民杠杆率(居民负债/GDP)只有3%,到了年增至18%,到年已经达到53.2%。过高的财务杠杆可能反而会抑制居民消费。另一个能够反映居民消费的数据是房屋租售比。根据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年一季度50城租金收益率研究报告》显示(见附图,部分城市未截取到),全国50个城市房屋租售比均不足4%,一二线城市几乎都在2.5%以内。也就是说,仅靠租金收入,一套房子需要40年以上才能收回成本。

来源: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

3

中国高房价的道理在哪里?

为什么房价和房租差异那么大呢?原因在于这是两种商业模式。

租房市场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市场,所有的定价都依赖于供需关系。而购房市场,可以说是庄家控盘的市场。一方面,由政府控制每年的土地和住房供应;另一方面,少数开发商对一片区域新房进行定价,形成了局部寡头垄断的市场。

据国家统计局在今年7月发布的《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显著改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中数据显示,年中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2.4m2,其中城镇人均39.0m2,农村人均47.3m2。这个数据已经超过了相当一部分发达国家的人均住房面积,即使扣除公摊面积,仍可排在英国、法国、日本、西班牙等国家之前。有报道称甚至称中国人均住房面积已经排名亚洲第一。

以下为全球房价收入比最高的20个城市。其中,前10席中中国独占5席,分别是香港及大陆的北京、深圳、上海和广州,而中国大陆所有被统计的城市也仅有5座(余成都53)。另5座城市为委内瑞拉加拉加斯、印度孟买、柬埔寨金边、斯里兰卡科伦坡和伊朗德黑兰,均属发展中国家。

来源:NUMBEO

以伦敦和上海为例,上海人口是伦敦的2.7倍,但伦敦和上海的建成区面积接近,人均住房面积也接近。上海房价收入比为42.8,市中心售租比为51.6;伦敦房价收入比为21.85,市中心售租比为33.8。为何对于居民来说,上海的房价负担要重于伦敦?

原因有三。一是绝对价格上,上海仍低于伦敦,而上海的居民收入较伦敦要低不少,因而相对价格较高;二是上海控制土地供应,形成形式上的稀缺,导致房价较高;三是上海仍有较高的人口流入预期,在人口预期增加的地区,住房价格比较坚挺也是比较正常的。目前国内多数城市房价之所以坚挺,很大程度上都是人口流入预期造成的。近年每年城市新增人口近万人,对住房的需求是直接且刚性的。无论是进城就业租房、长辈带孩子需要改善,还是为孩子进城上学迁户口等等,都需要住房供应。

4

城市化与土地供应的关系

年,全国城市化率59.58%。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进行测算,假设到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68%,预测全国城镇人口大约为9.7亿人。年,全国城镇人口8.31亿人,这意味着未来6年,全国城市人口将新增约1.4亿人。

来源:国家统计局

根据收集到的年各国城市化率和人均GDP进行比较,如图。趋势线上方全部是经济发达国家,主要是区域是欧洲和北美;趋势线下方基本是新兴国家。其中,城市化率较高,但经济相对较弱的,则以拉美国家为主。值得注意的是,美洲国家均为移民国家,与传统大陆农业国家历史进程有所不同,且城市规划和容量也相对较大,具有相对较高的城市人口比例也就不奇怪了。

可以看出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与人均GDP有很大相关性。中国的城市化率与GDP增长基本匹配。

根据目前的土地成交数据,与推算的人口增长数量,二者基本匹配。

年,全国城市土地市场情况,土地出让金4.万亿元,楼面均价元,建面19.34亿方。按目前住宅和商住用地建面供应比例占总供应面积的45%计算,城合计供应住宅建面约8.7亿方,按照人均40方的面积算,可容纳万人。19年上半年土地成交建面较18年有所下滑,同比下跌13%。如果按18年的土地供应量看,略超过新增城市人口。考虑到一定的改善需求,二者基本匹配。但这个对于投资物业的投资客来说,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如果土地供应长期与住房需求匹配,房价就比较难增长,只能是部分供需不平衡的地区才会有一定机会。

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

从人口流入的角度分析,中国部分人口增长较快的城市,未来房地产盈利空间仍然很大,对于人口流入较少或净流出的城市,未来房价和成交量会有一定影响。

由于政府对房地产进行“因城施策,一城一策”调控,未来项目开发利润将会提前锁死,开发商盈利空间将进一步减弱,因此中小开发商存在比较大的经营风险。而一些比较进取的头部开发商,也会面临资金紧张的局面。

5

中国房地产的区域差异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各个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东部沿海人均GDP已经相当于欧洲发达国家水平。年三大都市圈所在6省3市GDP合计47.62万亿美元,占全国GDP的52.89%,中西部地区发展则相对较慢。16、17年,三四线城市受棚改政策利好影响,新房销售获得了较大增长,一批过去知名度一般的开发商崭露头角,但自18年下半年棚改退坡以来,三四线城市成交有所萎缩。

从今年1-8月房地产百强销售数据看,去掉无法统计或数据失真的部分开发商,剩余开发商中,1-8月成交均价在元以上的21家,销售规模同比涨幅平均为36.0%;销售均价在1至元的开发商24家,销售规模同比涨幅平均为22.36%;而销售均价低于1元的开发商23家,销售规模同比涨幅平均为18.41%。显示出低价盘销售增速放缓,实际上是不同城市间的销售分化。

结语

过去20年是中国房地产高速发展的20年,即便期间有所波动,但是上涨的趋势是一贯的。这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改善生活水平以及城市吸纳农村人口的进程。地方政府也曾通过土地市场,阶段性解决了财政资金来源问题。但是,这个逻辑正在被慢慢打破。

一方面,一二线城市更新已基本完成,改善性需求在减少,而土地供应与新增人口基本匹配,房价快速上涨的基础不存在了。在人口流入阶段,房价增长可能基本保持与经济增长同步的水平。三四线城市由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直接依靠市场使房价增长可能难以实现,最终还是需要棚改及旧改推动。

另一方面,居民负债率提升。在市场上行期,高杠杆可以增厚投资收益。但长期看,一旦市场下行,投资风险显现,过高的居民负债率可能会导致大量住房信贷违约。

最后,政府近来的政策,明显表现出政府意识到房价已经对民生和经济产生影响,因此,坚决推动“房住不炒”、“一城一策”,对部分增长较快的区域房价进行限制。可能导致市场对房价中短期上涨的预期被打破。二手存量空置房会被释放出来,进一步影响住房价格。

未来房地产区域分化会越来越明显,局部地区供应超过需求增长。

此外,房地产行业的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由于头部开发商拥有绝对资源,中小开发商会逐步退出市场。

免责声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bans.com/tfzl/8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