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周来,我区先后发生三起冒充“国家工作人员”诈骗警情,涉案资金数万元。其中,三名受骗群众均为20-40岁之间的女性;诈骗分子冒充的“国家工作人员”包括:社保局工作人员、通讯管理局工作人员、警察、检察官等。
案件回放
案例01
冒充社保局工作人员来电
杨女士接到自称“天津市社保局工作人员”(骗子一)电话,称“杨女士医保卡在外地违规理赔1万余元,涉嫌诈骗,准备起诉杨女士”。在杨女士反复称自己对“医保卡理赔”一事毫不知情后,“社保局工作人员”主动帮助杨女士联系“外地办案民警”。“外地办案民警姚警官”(骗子二)添加杨女士为QQ好友,并通过QQ向杨女士发来了“警官证”(假的)证明自己的身份。“姚警官”通过QQ语音电话称杨女士医保卡涉嫌诈骗,稍后将会冻结杨女士的银行卡,如果不信,杨女士现在可以到银行网点查看银行卡状态;在未得到“姚警官”允许情况下,杨女士不能挂断电话,不能接听他人电话,不能回复他人短信(害怕有人提示杨女士,从而坏了骗子的“好事”)。
在银行网点,杨女士将银行卡插入自动柜员机后,银行卡果然被自动柜员机吞卡(据小编和银行工作人员咨询,此种情况是由于“骗子故意和杨女士说话,转移杨女士注意力,不让杨女士查询到自己银行卡的状态,拖延杨女士操作,导致输入超时”所造成)。随后,杨女士对“姚警官”深信不疑,并按照“姚警官”提示转账1万余元。
案例02
冒充通讯管理局工作人员来电
周女士接到自称“某市通讯管理局工作人员”(骗子一)电话,称“周女士名下一手机号在外地发送垃圾短信,警方正在调查此案”,并主动帮助周女士联系“办案民警”。“办案民警杨警官”(骗子二)添加周女士为QQ好友,并通过QQ向周女士发来了“警官证”(假的)证明自己的身份。“杨警官”给周女士发来了一个传真电话号码,称“周女士可以向这个传真号发送申诉证明,证明发送垃圾短信的手机号不是周女士注册的(这种传真号也都是骗子诈骗的“道具”,不要相信)”,随后,“杨警官”又通过QQ语音电话称周女士涉嫌一桩洗钱案,稍后会有“张队长”和周女士联系。
“张队长(骗子三)”一会称“要冻结周女士名下所有银行卡钱款、还要拘捕周女士,并发过来一个有周女士被网络通缉的网站链接(这种网络链接也是骗子行骗的“道具”)”,一会又称可以联系“检察院的李主任”核实情况。
“检察院的李主任”(骗子四)告诉周女士“将钱转到指定账户就可以减轻周女士的责任”。
在几个骗子的轮番软硬兼施下,周女士不但将自己银行卡的钱转给了骗子,还从网络各种“XX借条”“XX微粒贷”等平台借款万余元转给了骗子。
案例03
同案例01
广大网民不注意个人信息保护也给了诈骗分子可乘之机。在面对自称“国家工作人员”直呼自己姓名并说出自己手机号码时,部分网民选择相信了骗子。
其实,只要你细心揣摩,骗子的各种理由和借口都是漏洞百出。
防范电信诈骗和防控疫情一样,防范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方法。
警方提醒
市民遇到以下情况时,一定要提高警惕,谨防上当。一、凡是接到自称公检法人员的电话,提到安全账户、清查资金、转账汇款的,都是诈骗!二、凡是自称某部门工作人员,主动“帮你”转接电话至公检法的,都是诈骗!三、凡是要求通话内容绝对保密,或通过网络出示“通缉令”“警官证”的,都是诈骗!四、凡是自称公安人员要求通过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