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传承侍诊冯世纶教授讨论ldqu

建立经方医学理论体系与修学体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内蒙医院刘永军)

本文为冯世纶教授带教现场实录,力求原汁原味:

年4月22日,“冯世纶经方医学传承班(第一期)”的第四天,全体学员随冯世纶教授侍诊,在专门安排的时间里,由陶有强医生组织讨论由学员刘永军医生带来的“痉挛性斜颈”病案:

陶有强:请永军师兄汇报病案情况。

刘永军:病案汇报如下:贺某,女、46岁,主诉:左侧颈部肌肉抽搐不适10余年,反复发作近加重。

初诊日期:年3月7日,10余年前因情志不遂,致左侧颈部肌肉抽搐时发,3年前渐加重,赴西安、北京等地就诊,诊为“痉挛性斜颈”,病重时颈部左侧肌肉抽搐,头向左斜,左臂无力,不能持物,夜间熟睡中也能抽醒,不自主抽搐时发,患者不能做家务,心理压力大,治疗曾肌注肉毒素,口服中药(以脾虚气血虚为辨,方用人参归脾丸主方加养血祛风止痉药),疗效不稳定。来诊,刻下:神疲,时寒热往来,汗出、盗汗,颈项强,抽搐时发,左上肢无力,腰腿困、小腿膝以下冰,口干,食纳可,时泛酸,二便可,经期正常,偶有黑血块及乳房胀痛,舌淡,苔白腻,脉缓。辨证:属于厥阴血虚湿盛。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味。

处方:柴胡12、黄芩10、桂枝10、干姜10、

炙草6、花粉12、龙骨20、牡蛎20、

葛根30、当归10、白芍18、川芎6、

茯苓15、苍术15、泽泻15、全蝎5、

僵蚕10、瓦楞子15,7付免煎剂。

二诊:年3月14日,抽搐减,汗少,无泛酸,余症同前,仍以一诊方加减。

处方:柴胡12、黄芩10、桂枝10、干姜10、

炙草6、花粉12、龙骨20、牡蛎20、

葛根30、当归10、白芍18、川芎6、

茯苓15、苍术15、泽泻15、全蝎5、

僵蚕10,10付免煎剂。

三诊:年3月25日,颈项强可,腿不困仍冰,汗多,余症同前,辨证同前,症有改善,考虑病久有瘀,加熟大黄4克、全蝎8克、生龙牡各30克,去葛根。

处方:柴胡12、黄芩10、桂枝10、干姜10、

炙草6、花粉12、龙骨30、牡蛎30、

当归10、白芍18、川芎6、僵蚕10

茯苓15、苍术15、泽泻15、全蝎8,

熟大黄4,7付免煎剂。

四诊:年4月2日,胃部时有不适,舌苔白厚,余症如前。辨证同前,三诊方干姜加到12克。7付免煎剂。

五诊:年4月10日,精神状态佳,口干自汗盗汗均减,因其母亲住院,陪侍劳累,抽搐加重,又出现颈项强,余症同前,辨证同前,四诊方加葛根30克,生龙牡各20克。

六诊:年4月16日,抽搐时发,仍有颈项强,腰腿困,胃部时有不适,舌苔白厚,余症同前,辨证同前。

处方:柴胡12、黄芩10、桂枝10、干姜15、

炙草6、花粉12、龙骨20、牡蛎20、

当归10、白芍18、川芎6、僵蚕10

茯苓15、苍术15、泽泻15、全蝎10,

熟大黄4,10付免煎剂。

病案大致如此,本案为在治病人,柴胡桂枝干姜汤当归芍药散有效,但是其病比较缠绵容易反复,请问可否只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当归芍药散原方,不加止痉药?或者是我辨证有误,有无更好办法?

陶有强:请大家讨论,各述已见。刘师兄我看一诊记录四诊资料较全,你可以将当时辨证的思路给说一下吗?

刘永军:可以,腰腿困、小腿膝以下冰为四逆;口干,寒热往来,汗出,乳房胀痛为上热;其病久,神疲,时抽搐,辨为血虚水盛;辨六经在厥阴,且血虚水盛,处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当归芍药散加味。

陶有强:时寒热往来,是一个什么样子?

刘永军:是一阵冷一阵热的样子,但还是怕冷的时候多,另外我在临床时,常把女同志乳房胀痛辨为胸胁苦满。

陶有强:永军师兄给我们介绍了这个病例的诊疗过程和辨证思路,特别首诊资料比较全,各位还有没有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其他情况?现在我们仅能根据病例进行讨论,如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提出来再完善一下。

冯世纶老师:就是如果你碰到这样的病应该怎么治?大家都先发言。

刘永军:西医呢把“痉挛性斜颈”归到了锥体外系症状,没有特效的好办法。之前呢到西安、北京等在就诊,尤其在医院就诊,是以脏腑理论辨证,处方以健脾养血止痉为思路,且处方量大,有30多味药,且加的蜈蚣、全蝎量特别大,但收效不佳。

冯世纶老师:有时他定了脾虚,甚至把肾虚也加进去了,30味药是少的了。

陶有强:我先说吧,我具体接触的这类病症不是太多,但是看刘师兄描述的症状比较全,就现有的症状来看,诊断是很明确的,实际上这类的病,我们以前讲的内科的思路,可能不外是风、火、痰、虚、瘀,一般的内科病讲源流的时候,《内经》呢是讲的原则,仲景时代丰富了几个方药,到明清的时候,逐渐完善了,如张景岳辨内伤首分虚实,大纲提纲挈领的,学内科时有这种感觉,所有的病症到时清时代逐渐完善,如病症的分型、处方用药等,就这类的情况,按内科的分析也就是风、火、痰、虚、瘀这几种情况,由于瘀血导致的一些病症呢清代王清任有较详的论述,之前本患者所用的药,是以脾虚、气血虚为辨,处方以人参归脾丸加味养血祛风止痉药,这个不难理解,是为常法常方常药。

我在临床中遇到问题时,特别是这种寒热错杂的病症,我把它喻为非和平年代,就是战争动乱时期,不是太平年代,之前以补为主的治法,是太平年代的治法,适应天下和平时搞建设,你在打着仗呢能搞建设?盖一幢楼十层高,啪,掉一个炸弹,这楼就塌了。所以搞建设只能和平年代搞,也就是说要平调寒热,平调虚实,把这个寒热错杂的症状给解决了,那么其他的症状,看似矛盾不突出的时候,再进行补益,先平调寒热,后期再进行调理,调理的时候再进行平补、清补、润补。

具体的辨证呢,我倾向永军师兄的辨证,同意永军师兄的辨证思路,我附议。大家可以谈谈自己的想法。

刘永军:我同意陶师弟的说法,就像刚才老师给淼淼(侍诊学员)看的一样,老师辨为上热下寒,先给她用甘草泻心汤,平调寒热后,看情况再施他法。我的想法也是一样,把她整体的状态调整过来后,再逐步解决其他问题。

陶有强:永军师兄的意思是这个病人以前是一个寒热错杂的状态,先调寒热,所有的治法分先后缓急,分阶段有步骤的实施治疗,不是一开始就面面俱到,有时面面俱到反而抓不到重点,反而影响了问题的解决。

刘永军:是啊,我也是觉得兼顾有点多了。

朱师兄:老师刚痉柔痉我有点不太清楚,请给说说?

冯世纶老师:“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如中风、伤寒一样,兼有中风的症状为柔痉,方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兼有伤寒的症状为刚痉,方用葛根汤治疗;如兼有阳明腑实,方用大承气汤治疗。

朱师兄:哦,谢谢!我的理解刘师弟从3月7号初诊开始,到4月16号的六诊,治疗的进展不是太理想?

刘永军:最初的几诊效果还可以,首诊之前她把北京配的药全部吃完了,然后去找我看,一诊到三诊效果明显,后来就又有反复,劳累之后加重。

宋师兄:我根据现有的病案记录情况分析,这个病人是厥阴太阴合病,当时她月经经期正常,但是有血块,夜间抽搐历害,有瘀血,按以前的辨证方法,久病必瘀,治疗的话还应加补气活血的药,抽搐为有风,其有虚证有实证,实证如高热抽搐,这个应该是虚证,辨为厥阴太阴合病,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是为平衡阴阳,理气血,气血阴阳调顺了,治疗血虚性的抽搐,可能效果不佳,如果阴阳平衡了,气血足了,坚持服药本病会慢慢向愈。本病西医来说属于神经系统病,而且十余年了,就现在情况我看愈后是好的。

陶有强:谢谢宋主任的分析,首诊中提到的“月经经期正常,有血块,经前乳房胀痛”,瘀血的情况还是有的,后边五诊的时候,由于“陪床劳累,抽搐加重,神疲,脉缓”,还是有虚象。

朱师兄:我做神农,有一次我拿我儿子“试药”,他不是有手脚凉吗,我给他用四逆散,结果手脚凉没解决,以前由于外伤在膝盖之处留下的肉垫子没了,看这个对上热下寒有没有参考价值。

陶有强:请冯老给点评一下。

冯世纶老师:其他的同学再说说。

刘永军:我在临床上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遇到上热下寒有腰痛、腿困腿冰腿冷,效果特别好。

王师弟:痉挛呀,肌肉痉挛,我看过一个面肌痉挛的,寒热不明显,当时我用的当归芍药散和止痉散,效果不错,来了三诊就好了。刘师兄的这个病人呢,也是一个项肌痉挛的,辨寒热错杂的厥阴也符合我的思路,其在第三诊时消失,效果还不错,到第五诊时因劳累有反复,我觉得就这样治下去还是有效的,再接着治。另外刚才宋主任分析久病必瘀,方中当归川芎也是活血的,活血的药已经有了,方子不可太杂就少加,以我的经验可加一条蜈蚣,别的都和刘师兄的思路一样。接着治吧,这么久的病了,效果也不错了。

林师妹:刘师兄我看你方中用了全蝎和僵蚕,这不是牵正散吗?为什么不用白附子?

刘永军:用了全蝎和僵蚕,是仿牵正散之意,实际上在前四诊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已经在取效,加二味药是加强活血止痉之用。当时考虑没有白附子症,就没有用。

王师弟:白附子的作用是以祛痰为主。

来病人了,接诊中…

陶有强:继续这个病例。

冯世纶老师:这个大家都说了,中医啊治病,你说对不对,有时说的头头是道,但是对不对还得看疗效,以前几诊经取得疗效,说明辨证基本上是对的,但是这里啊有时也不是绝对的,如认识《伤寒论》,你读一遍和一遍是不一样的,一个方子有时认识也不一样,临床上对这个病也是这样,当时看的是对的,后来一想不用这个药也是对的,因为没有这个证,但回过头来再看仔细分析,这个药还是用对了,如果再进步一下可能更好。中医啊也就是这样,这个病对不对证,就看有没有效,现在见效了,说明大致上是对了,这里涉及到一些辨证的问题,需要仔细的总结经验吧。有些辨证值得商榷的地方,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是头汗出微恶寒,只有头汗出,为什么?因为津液伤的历害了,大便硬她不具备,但是整个来说吃了有效,但是有些方证并不是完全符合,你排除别的办法没有真用场,用它最合适,所以你用它了,像小柴胡汤但见一症便是;这里头你见效了,但唯一一个汗出比较多,不符合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再一个用药里头啊,用的有点多了一点,以后啊你们就知道了,没把握的时候尽量少用药,别加味。这个病啊我更偏重于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能更好,以治少阳为主,她这个下寒有四肢冷,四逆啊,少阳厥阴都有四逆,所以这里头不好辨,不过回来想一想,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能更好一点。或者是由于有往来寒热吗,这里头就不好弄了,可能啊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更好。

现在我们光考虑西医的,怕它不见效,加葛根啊,又加僵蚕、全蝎,有点太着急了,我们可以说,仔细辨证吗尽量少用药。

某患者就诊中……

中医啊,辨证靠问诊、望诊,有一个症没有问到,就会辨证不准确用药也不会对,最近有一个新疆的李某某,他给我来信了,他说了好多症状,但小便情况没问,你这个不知道你就不好辨证了,小便不利有水饮,尤其外邪里饮的时候,治疗光解表是不行的,有小便不利的时候,你不利小便的话表不解。

所以中医辨证啊,是根据症状反应,中医简单,不要过多考虑西医的一些诊断,有些时候还要考虑一下,不应从病因上去分析,病因分析没什么用,原因多了弄不清楚,你不管怎么得的,我们辨证治疗总是根据症状反应,有什么证才用什么药。你怎么得的怎么来的,到过了一定时间后,出现这个证用这个药,假如没表证了你解表不行,没有里证你治里不行,这个病人(其病)没在表,里证也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在半表半里,在半表半里,辨六经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先定位了是半表半里,然后辨半表半里阴证和阳证,这就是我们的经验和功夫了。

这个病人半表半里是对了,且用药也见效,这里头啊柴胡桂枝干姜龙骨牡蛎都有了,阳证可以用这些阴证也可以用这些,柴胡加龙骨牡蛎是阳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有大黄,阳证就应该用了,所以后来加大黄了是偏于阳了,万一往阴转了,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当归芍药散,是厥阴太阴合病,是半表半里阴证为主了,不是少阳了,是厥阴为主了,你要用大黄了,要考虑阳证了。

这个病人见效了是对了,对什么了?六经辨对了,半表半里辨对了,根据症状进行辨,一般来说汗多,阳证的时候多,第条是“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大便硬,脉细”一派虚寒,津液伤了,所以厥阴病是半表半里阴证为主;至于出汗多,考虑是个阳证,阳热。头汗出怎么解释?津液伤的历害了,津液少了没津液了,不会出汗多;头汗出只是说他有点表证,实际上都入于半表半里了,讲这么个道理。所以说开始辨为半表半里对了,再辨是阳证或是阴证,半表半里阴证可能效果更好一些。

用对了以后,像葛根、僵蚕等可以不用,不用它效果一样好。项背强几几啊,是属太阳病提纲,头一条就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属于表。再看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从这里告诉我们葛根有治疗项背强几几的特能,但是葛根是个解表药,有表证时才行,没表时用它也没什么好处,胡老讲了好多次。现代人用葛根不管辨证不辨证用于治痢,还有葛根治头项强、高血压,把中药西化了,这样是不对的,实际上“项背强几几”也有半表半里证,小柴胡汤治,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治,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慢慢的我们就明细了,有效没效就知道了。说起来好说,但临床上就不好用了加了这个又加那个,都有个过程,现在我逐渐可以做到了,因为碰到多少鼻子灰了,越不清楚啊越用简单的药。

昨天我讲的那个病人,发烧2个月了,前医开了20多味药,都是几两几两的,但不见效,你也用的话也不见效,干脆我们是趟路的吗,先辨主要的,抓主证去治,要是对证了就对了,要是不对证就是不对,就用那么几味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我当时也没搞过,也不肯定保证有效,就开了一附药(病人要7附,我说没把握),结果第二天见效了,因为他这个病好长时间了好多人都知道了,我的好多同学都改变态度了,你这用的什么神方啊?

如果学了《伤寒论》了,他能理解,一看处方就这方,没什么特殊的,就是对证,对证的话用药不在多少,有时候你再加一味药可能就不见效了,什么叫方证对应啊,不管药味或者是剂量都一样,我们把握时要尽量简单些,别堆积药,堆积多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以为葛根治痉挛,僵蚕治痉挛,天麻治痉挛,结果治疗以后,你的方子起了作用了,你还以为它起了作用了,自己都不清楚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因为寒热往来吗,柴胡剂包括小柴胡、柴胡桂枝干姜汤都会有效,但是看她的主证是什么了,是阳还是阴证?这样地下下功夫的话,经验会越来越丰富了,临床疗效会更好。

陶有强:谢谢冯老指点,冯老首先肯定了永军师兄的辨证大的方向是对的,对也对在方向上,但具体用药方面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经络,针灸方面讲的有句话叫“宁失其穴,不离其经”,像我们一样开方用药可能有差异,但是六经方面的辨证,三阴三阳辨证大方向要对,没有大的出入;

再就是冯老讲辨方证方面,不同方证的鉴别,还有用药的方面,我觉得有两点,一是好多复杂的症,我们拿不准的时候,不要用太多的药,可以轻车简从,投石问路,先前期看他的反应,然后根据情况随机应变,再调再因证处方;二是,冯老讲了专药,这点也比较深,有时候我们刚开始考虑用专药,专科专药吗。看大家结合自己的经历及思考有什么想法?

刘永军:通过大家的分析和冯老的指点,我受益非浅:

一是碰到任何病必须按着胡老冯老的学术思想体系来辨六经、八纲,大方向不会错,然后再辨方证,只要方向对了方证对了,不需要太多的加减。

二是临床上辨证用药有出入,还是由于临证功夫不到家,方证不熟悉,仍需要下功夫学方证,多临床多总结。

结合病例做一小结:一经方辨证是以现有症状为依据,抛开病因不管且不受西医病名及诊断的影响,问诊等四诊资料一定要全,尽量不遗漏,否则辨证会受到影响;

二本案一开始病位辨对了,但辨分阴阳待商榷,如“四逆”太阴会有,厥阴少阳也可以有,结合汗出多,应该偏阳,病在少阳;

三鉴别柴桂姜汤方证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前者津液虚偏于阴用于厥阴,后者邪气实偏于阳用于少阳阳明太阴合病,本案最初使用较为对证。本案用柴桂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有效,有可能是大量使用龙骨牡蛎清热收涩有关(冯老一般用15克,本案用量20-30克);

四经方用药尽量少加减,稍有变化方证就会不同,尤其辨证没把握时,要少用药,如必须用时也要辨明药证(药量也一样),如葛根用于表证项背强有解痉挛的特能,但没表证时,用了也不会有特效;

五本病例有虚有瘀。

以上这些会在后续治疗时或临证其他病例时加以重视。至于本案的后续治疗情况,由我为大家连续报道。

谢谢老师!谢谢各位师兄弟!

建设经方医学理论体系

与修学体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泓少

赞赏

人赞赏









































白癜风早期什么症状
白殿疯症状初期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bans.com/tfyy/2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