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臣悲歌荡长城

得白癜风怎么治 http://www.wxlianghong.com/

功臣悲歌荡长城

——三登佛面山偶感

董连辉

庚子夏日心茫然,梦里依依墟里烟。掸落征尘回故园,佛面山上饮清泉。

(马井子村口公路上远望,佛面山南侧天然形成的将军望乡石像)

我的故乡坐落在燕山脚下大清皇家视为风水宝地的王爷园寝所在地,曾拥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岫松园,山庄小溪环绕,三面环山,世代流传着动人的传说。然而,比这里更神奇的地方是北向不足十里远的佛面山。明朝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记载:“佛面山,在迁安县北七十里,其山高峻,人迹罕至,远望如佛像,又名达摩峪。”《迁安县志》记载:“佛面山海拔.80米,其山峰多圆巨石,远望像佛面,相传戚继光在此山出家。”

(作者驻足朝阳洞洞门处)

佛面山在我心中的是一处圣地,不仅其独具魅力的自然风光,更源于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的传说。年国庆节假期,我在马井村子退休老教师张海庭引导下,第一次登上佛面山鹰窝崖朝阳洞,观瞻庙宇残迹。如今,83岁的张海庭老人无法再随我登上险峻山崖,他的儿子张桂山带我二次登山,再访朝阳洞,因时近傍晚,未能充分参观。巧的是,第二天,一中学长李靖元师哥邀请我夜宿佛面山脚下民居,得以第三次登上朝阳洞。佛面山虽紧邻迁安最北的行政村马井子,却是附近大何庄的集体山地,靖元师哥即是大何庄人,多年致力于佛面山的开发保护。说实话,靖元师哥打来电话我怎么也想不起这位校友,他提起挚友宝军,称他读高中时我和宝军读初中,这才唤起我的一中求学记忆。宝军也是大何庄人,我们虽然同班只一载,但结下深厚情谊。佛面山首次之行,我和宝军擦肩而过。16年前的秋季,我登佛面山,获知宝军前一天回乡登山,彼时我与宝军失去联系两年,渴盼相聚,但因自己心境欠佳,我没有主动去寻找联系他。年夏,宝军英年早逝,由于我们中断10年联系,我连送他一程的机会也没有,留下终身遗憾。从戚继光的悲情遭遇到故友未能重逢的遗憾,佛面山留给我的是挥之不尽的伤感。多年以后,我把这座山写进长篇纪实抗战小说《长城证明》。

(朝阳洞遗存门楣,至今已经年)

庚子夏季一个清晨,经过前天晚上暴雨冲刷,天空蓝得沁人心脾。旭日映照下,佛面山千岩竞秀,郁郁葱葱,北向蜿蜒起伏的大理石长城雄浑磅礴,伴随不间断的鸟鸣声与浓郁的栗花香,宛若世间仙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佛面山山势峥嵘,峭壁奇特,雄险秀幽。关于山名由来,一说山上南侧峭壁上巨石酷似人头佛像,远望佛像鼻目清晰可辨。“远望像佛面”也有观点指佛面山整个山体形态。转换不同角度观之,此言不虚。佛面山还有神奇的一石三景现象。在佛面山南侧不足百米处,有一石柱兀立悬崖峭壁之上,从山脚偏北方向抬头望去,石柱犹如一只兔子翘首远望,村民称之为“玉兔望月”。从山上往下瞧,这块石壁则像一尊远眺的巨龟,村民称“神龟望海”。沿着入村公路南行数十米,抬头望去,石柱又如一位古代将军巍然伫立远眺,石像五官头盔清晰可辨,村民称之为“将军望乡”,百姓认为这是当年戚继光的化身,而戚继光的故乡山东蓬莱正处于佛面山东南方向。

(玉兔望月景观)

攀悬崖,越灌木,我第三次登上佛面山北侧峭壁上的“鹰窝崖朝阳洞”,发现庙宇门楣依然保存完好。门楣是一条型石,上面阴刻“鹰窝崖朝阳洞”六个大字,旁边标着“明嘉靖壬子岁次乙丑三月十九日立”。穿越石门,是一块开阔平台,依稀可见寺院遗址。传说,明朝蓟镇总兵戚继光曾在马井子村一带修补长城,强化训练和战备,引进水稻种植和果木嫁接栽培,不仅抵御边患,而且形成了边关亦军亦农模式。因朝中权力变更,奸臣当道,戚继光饱受中伤,曾在朝阳洞避难。朝阳洞门楣上记载年代和史料记载的戚继光在北方戍边年代正吻合。戚继光是否在此出家我没有考证,但马井子村村民把鹰窝崖朝阳洞视为戚继光避难所是有根据的。在村中老人口中,至今流传着戚继光的抗倭故事。一次,戚继光正在与云崖寺主持下棋,士兵报倭寇来袭,戚继光听后泰然自若,不慌不忙,向来报的士兵附耳几句,摘下头盔交给士兵。士兵依照吩咐飞快跑上山,把头盔放在峰顶一块巨石上。敌人冲到半山腰,明军放下大量滚木礌石,敌人损失惨重,抬头向山顶望去,见戚大将军在此,吓得望风逃窜。后人为了纪念戚继光,就把这座山称作“将军帽山”,放置头盔的那座巨石称“将军石”。还有一次,东蒙炒蛮乘夜色偷袭红峪口关,守城官兵奋力抗击,射土炮,放滚石。蒙人轮番进攻。危在旦夕,守城官兵一边抵抗一边飞报百里之外的蓟镇总兵戚继光求援。戚继光对着佛面山方向祷告说:“佛面山啊佛面山,请助我一臂之力!”突然,佛面山发出鼓锣声,敌人以为明朝援军赶到急忙撤退。

(站在佛面山眺望大理石长城)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伫立朝阳洞前,笔者心潮起伏。美好的传说寄托着世代百姓对悲情英雄的传颂。而残留的古迹与绿染的青山真实见证着曾经发生的史实。戚继光出生将门之家,17岁袭祖职,先后任过参将、副总兵、总兵等军职。从公元年,他怀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崇高理想,投身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先后同倭寇作战80余次,为保卫东南沿海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立下不朽战功,是名副其实的抗倭民族英雄。而后奉命调到北方前线,镇守蓟州,承担守卫京城的重任。“在镇16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有效捍卫京师重地安全。戚继光能够在军事领域有杰出建树,除个人努力外,在很大程度上受赐于张居正等朝廷要员的赏识与器重。戚继光担任蓟州总兵期间,张居正将那些与戚继光作对的当地文官迁调出蓟州,使其免受各种掣肘,放手大干。他还向戚继光军队提供优厚财政给济,使其拥有购买军马、制造火器与战车的雄厚财力。张居正任首辅期间厉行改革,得罪不少朝中权贵,他逝世不久,宵小之徒便开始诬陷张居正,万历皇帝不辨是非,清算张居正所谓“罪行”。戚继光也遭陷害,先是被调离京师重地,然后被罢免广东总兵官职。从此,戚继光彻底失去了在战场上跃马横戈、奋勇杀敌、报效国家的机会。戚继光过了三年物质清贫、精神痛苦的孤独生活后,终于一病不起,将星陨落。然戚继光还算幸运的,明末统帅熊廷弼、袁崇焕遭遇更惨,他们为自己的正直与刚烈献出了生命。小人乱正,奸佞受宠,是功臣宿将的不幸,更是国家、民族的悲哀。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始终在上演着功臣良将同样的悲剧。政治旋涡云诡波谲,功臣宿将一旦有意无意地卷入某种政治怪圈,他便无法主宰自己命运,在波峰浪谷中沉浮。英雄的胸襟何等开阔,他们至死也不会为个人遭遇的不公喊冤叫屈。“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的忠心赤胆昭日月。“一生事业都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身死当有勇将出,犹为忠魂守辽东。”袁崇焕的绝命诗苍天垂泪。忠魂远逝,骨朽人间论自公。昏庸刚愎的崇祯帝诛杀袁崇焕实属自毁长城,最终身死国灭。流不尽的无声热血,唱不完的长城悲歌。芳草碧连天下的烽火台回荡着深深的惆怅嗟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83岁的张海庭老人讲述佛面山关于戚继光故事)

(张海庭老人带笔者查看老君堂三教庙遗址残留碑石)

(张海庭老人带笔者查看佛面山天然古井)

从朝阳洞下来回到入村马路上,在浓郁的栗花香中,凝视着“将军望乡”的天然石像,我仿佛看见将军忧郁的目光,似乎在说:我心平东海,身沉志不改!人生何处无坎坷,生活焉能无沉浮?黑夜的降临并非一天的结束,而是白昼另一种形式的延续,只要燃起内心深处的那盏灯,再崎岖的路也能跋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长城脚下的佛面山,我心中的圣地啊,愿您护佑功臣不再吟悲歌,愿天下苍生远离苦难和遗憾……

写于年庚子端午节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bans.com/tfss/82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