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饮食中嘌呤含量越来越高,痛风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痛风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
痛风(gout)是由嘌呤代谢障碍或尿酸排泄减少引起的血尿酸增高并伴有关节、肾脏等器官损害的一组疾病,多见于40-60岁的中青年,男女之比约为20∶1,女性多在绝经期后发病。
痛风急性期用药
在痛风急性期,首要问题是尽快控制关节炎症,缓解病人疼痛。所用的药物主要有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消炎药和糖皮质激素。
1.秋水仙碱:由于秋水仙碱的副作用,其现已逐渐退出临床首选地位。临床停药指标:炎症及疼痛明显缓解或病人出现严重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等)。
2.非甾类抗炎药(NSAIDs):目前,非甾体类消炎药已成为控制痛风急性发作的一线药物。治疗成功关键取决于NSAIDs的使用时机和剂量,使用越早,剂量越足(头两天剂量加倍),疗效就越明显。
3.糖皮质激素:通常用于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无效或不能耐受者。口服强的松每日20-30mg,3-4天后逐渐减量停药。较新的国内上市的有倍他米松磷酸钠注射液。
总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首先推荐使用非甾类抗炎药,其次推荐使用类固醇激素口服或局部关节腔注射,秋水仙碱因其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过于接近而被作为第三选择。
不可滥用抗生素
在痛风急性期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不仅对控制发作无效,还可能使血尿酸升高而加重痛风。这是因为青霉素和尿酸都需经过肾脏排泄,前者对后者的排泄有干扰作用,致使血尿酸升高,从而加剧病情。
questions常见问题?为什么必须长期、规律用药?
痛风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只有把血尿酸长期控制在目标水平,才能有效防止它所带来的各种慢性损害。因此,除非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低嘌呤饮食、忌酒、减肥等)能使血尿酸维持正常,原则上要长期用药,即便是在发作间歇期也不宜停用,否则,很可能会导致血尿酸升高,痛风反复发作。
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
临床上许多药物,如速尿、氢氯噻嗪、阿司匹林、某些抗结核药物(如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酒精均会降低尿酸的排泄,使体内尿酸浓度明显升高。因此,在临床对痛风患者用药时,这些药物需慎用。
疼痛缓解后还需治疗?
疼痛缓解不代表病已痊愈,如果不纠正高尿酸血症,它对关节、肾脏以及心血管的损害就不会停止,因此,痛风症状缓解后的降尿酸治疗是一场持久战
用药期间为何需要定期监测?
降尿酸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为了确保用药安全,患者用药须从小剂量开始,而且要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及尿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