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obesity)是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呈现的一种状态。肥胖按病因分为:①原发性肥胖:又称单纯性肥胖;②继发性肥胖。按脂肪在身体分布分为:①普遍性肥胖:又称均匀性肥胖;②腹型肥胖:又称向心性肥胖、内脏型肥胖、男性型肥胖;③臀型肥胖:又称非向心性肥胖,女性型肥胖。
症状起因
单纯性肥胖多与遗传、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继发性肥胖与多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有关,对肥胖有影响的内分泌素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性激素、胰岛素等。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对肥胖的影响主要通过增加机体对肥胖的易感性起作用,肥胖者往往有较明确的家族史。
2、内分泌因素
包括下丘脑、垂体疾病、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性腺功能减退症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3、生活方式
不良生活方式可引起肥胖,包括:①饮食过量;②进食行为(食物种类、进食次数、时间等)异常;③运动过少;④饮酒。
4、药物因素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氯丙嗪、胰岛素等可引起肥胖,为医源性肥胖。
5、脂肪细胞因子
脂肪细胞内分泌功能的发现是近年来内分泌学领域的重大进展之一。目前研究较多的脂肪细胞因子有脂联素、抵抗素、瘦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等,它们均参与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糖代谢异常的发生机制,同样也是肥胖的发病机制。
常见疾病下丘脑、垂体疾病、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性腺功能减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医源性肥胖。
治疗
肥胖是慢性疾病,治疗上强调以行为、饮食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使患者自觉地长期坚持,且不应依赖药物,以避免发生副作用。肥胖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治疗方案要个体化。
(一)制定合理的减肥目标
治疗后体重减轻5%-15%即是合理的减肥目标,而不必一定要减到理想体重。
(二)治疗原则
肥胖症的治疗既要针对肥胖本身包括减低体重,防止体重再度增加,又要治疗和预防肥胖的合并症,改善肥胖者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三)治疗方法
1、行为矫正:矫正患者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肥胖者多伴有不健康饮食和生活行为,行为矫正是所有治疗的基础和获得长期效果的关键。包括调查肥胖症者每日进食的种类、数量,进食的时间、速度,进食后的活动情况,是否经常吃零食,吃各种零食及进食时的心理状态等,由此分析出饮食和生活行为中促进肥胖发生的因素,进行相应的矫正。
2、增加体力活动:与行为矫正配合进行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体育锻炼可以消耗能量,培养毅力,增加生活乐趣,控制食欲,防止肌肉萎缩,促进新陈代谢,预防和治疗肥胖的相关合并症,并可长期维持减肥效果。根据个人的爱好、年龄、居住条件,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如:散步、跑步、游泳、骑车等,并要长期坚持。
3、饮食疗法:控制热量的摄入是减肥的基本措施。减肥与减轻体重的含义不同。减肥是减少机体过多的脂肪组织,而减轻体重包括脂肪组织的减少、水分丢失、肌肉组织的减少等。饮食治疗首先要改变饮食品种,不吃高热量低营养的饮食,然后再减少摄入量。一般多采用限定每日热量的疗法。
温馨提示
珍爱生命,强身健体!
健康教育科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