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前几日,编者提及了因美剧《国土安全》而出名的加拉加斯著名的垂直贫民区“大卫之塔”,该塔堪称“世界最高贫民窟”,也是加拉加斯一景,为此我们在网上遨游,找到了一篇深度震撼好文,详细介绍了“大卫之塔”的前世今生!这篇文章清晰地展现了加拉加斯贫民生活的神秘面纱!
这篇文章里介绍的并不是整个加拉加斯,因为这不是个旅游博客,所以我只是取比较极端的一面来展示加拉加斯的问题。我不希望这样会给大家造成什么脸谱化的印象,比如加拉加斯只有贫民窟——其实也有很多干净整洁的角落,只不过多半都是有钱人的私宅和俱乐部而已。
关于贫民窟,大多数中国人都不会有什么直观的印象。在中国的城市中有比较穷的老社区,或者城中村,但那形成的原因和生活状态与真正的贫民窟完全不同。中国之所以没有贫民窟,是因为存在一套严格的户籍制度。另外中国的城市中还有各种市容监察,城管等职业的存在。虽然对于户籍制度大多数人都会持否定态度,而对城管也是骂的比夸的多。但,这些不近人情的制度却有效避免了很多更恶劣情况的发生。比如我们接下来要讲的故事。
加拉加斯是委内瑞拉的首都,同时在20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整个拉美的经济中心。加拉加斯位于加勒比海边的一座山谷里,但离海岸还隔着一个山头。所以这座城市并没有什么特别发达的港口业。
从这张谷歌地球的照片上我们能看见加拉加斯的主要城区。市中心区域在图片中间非常明显,因为这座城市在20世纪初的时候是按照当时最先进的现代化都市做样板来规划的。不过围绕着市中心的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城市纹理,那些全都是非法搭建的贫民窟。
16世纪初西班牙人登陆的时候,加拉加斯的山谷里已经有了一些原住民的村庄。西班牙人在海岸边建立了一系列小镇,然后在年建立了加拉加斯城。这张图里显示的是一种典型的西班牙式城市纹理:居民区被规划成一个一个方格,围绕着城市广场和教堂。这一点和唐长安七十二坊比较相似。
上面这两张图片大概描绘的是17~18世纪左右加拉加斯的景象,可以看到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当然了,那会的欧洲城市也就那个样子,满地泥泞,人畜混居,尤其是那些把洗澡当成医学疗法的法国佬,居然还需要用香水掩盖身上的臭味。
后来到19世纪末的时候加拉加斯的建设已经完全达到了欧洲城市的标准。有人称之为“拉丁美洲小巴黎”。
20世纪20年代左右,委内瑞拉相继发现了几个大油田。于是通过大量石油出口,这个国家在一夜之间暴富起来。当然了,在当时的国际局势下,一战刚刚结束,很多国家都急需资源重振经济。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国家在积极扩充国家战略储备,准备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于是当年委内瑞拉石油经济爆发的速度完全不亚于现在的阿联酋和卡塔尔。另外,OPEC其实也是委内瑞拉人发起的。
石油经济带来的问题是资本集中。加拉加斯成为政府和各种经济组织、银行扎堆的地方,但在更广大的地区里,委内瑞拉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靠农业和畜牧业为生的贫穷国家。这便是一切失衡的开始。
30年代时,已经富得流油的加拉加斯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现代化进程。在这张照片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后来的玻利瓦尔大街——也就是加拉加斯的中心街。而在大街尽头的便是西蒙·玻利瓦尔大厦。另外还有一些建筑后来也建成了,比如左下角的体育场。
玻利瓦尔大厦建于年,落成时曾经是整个南美洲最高的两幢建筑物。即使是今天,这座双子塔也是加拉加斯市的地标和重要代表。同样在20世纪初,还有很多其他当时非常先进的建筑在这座城市里建成,例如加拉加斯大学。
当时构想中的加拉加斯市,是沿着山谷的小河规划一系列区域,例如居住,教育,金融等等。可惜,现实比理想要略残酷一点点。
60年代,市中心规模已经初具雏形了。但就像我刚才说过的,在城市中资本的过分集中,以及疏于管理,导致大量贫穷的农民涌入城市寻找机会。这从50年代起就造成了持续的人口爆炸,而且到60年代,城市人口便膨胀了五倍。
其实这是一条很简单的逻辑:人们想要更好的生活,所以他们需要来抢夺城市所提供的机遇。这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但结果……
就是大量的非法搭建的窝棚。因为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导致城市空间急速短缺——这不仅仅只是住房,还包括水,电,以及一切公共资源。但人们还在继续涌进来,于是窝棚连成了片,就成了贫民窟。
贫民窟开始自发地向外扩张。沿着山谷,像触角一样伸出去。但山谷中还是最好的地段,后来都住上了那些相对有钱一点的穷人。因为山谷里有水。
而真正的穷人都住在地势比较高的地方。那里连饮用水都不能保证(就算不停水,水压也不够)。另外加拉加斯附近的地震非常频繁,4级以上几乎每个月都会有,而那些窝棚又没有地基,所以房倒屋塌压死人的情况实在是非常常见。就算不地震,哪怕是一场暴雨都能冲垮一些窝棚。当然了,那些穷人的死活根本没人关心。我记得网易曾经做过一期专题,歌颂贫民窟的尊严,说人家虽然穷,但是有选票,而且没有强拆——我倒想问问,当每个月都有人死掉,连基本生存权都保证不了的时候,你们那些小布尔乔亚的尊严是从哪长出来的?
年的时候,加拉加斯贫民窟爆发过一次大规模骚乱,因为停水停了整整40天。这件事如今已经没什么人知道了,因为穷人的死活根本不重要。
至于贫民窟的居民们自己怎么想,我也没法知道。至少他们面对镜头的时候都笑得很灿烂。我们都知道:1,南美人生性乐观;2,越是贫穷的地方,人们越是安于现状。
另外至少从照片上看,加拉加斯的贫民窟生活条件还是比孟买的强太多了。孟买是一个更极端的例子,也有很多人写过相关的东西。
但贫穷是不可能让人一直笑下去的。那些知识分子所幻想的又贫穷又自由的生活,只会存在于他们一厢情愿的民主赞歌里。
贫民窟同样也向城市内部生长。最开始的时候他们只是城市边上的一堆垃圾。但很快,现代化的大都市就被窝棚包围了。
形容平民窟的生长,“蔓延”这个词再好不过。从天空中看,他们就像是某种生物,一边吞噬着一切可以吞噬的东西,然后向前蔓延。
今天的加拉加斯大约有万人口,其中三分之二的人住在贫民区,超过三分之二的城市面积已经完全贫民窟化了。另外,每天都有新的窝棚搭建起来。
人们对最基本生存权的渴望是一种可以摧毁一切的强大力量。在这张荒诞的照片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座被贫民窟包围的高尔夫俱乐部。可以看到窝棚仍在沿着道路往前生长——实际上加拉加斯的治安极差,谋杀案发生率世界第一,所以富人一般都雇有一群武装保镖,他们有手枪,冲锋枪甚至自动步枪,并且会朝一切非法闯入的穷人开火。但即便如此,仍然阻挡不了平民窟继续吞食他们的地盘。
至于贫民窟是怎么向城市内部生长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举个例子:Helicoda,这座建筑在50年代设计,作为一座大型现代化购物中心,它的规模和技术在全世界都算非常领先的。如今这座建筑完全变成了贫民窟的一部分。
还有另一个更加著名的例子:TorreDavid,大卫之塔。
大卫之塔在90年代设计,官方名称是金融会议中心。这座摩天大楼是加拉加斯作为南美洲曾经的金融中心的证据之一。
不过现在,它被无家可归的穷人占领了。
加拉加斯中心区剖面图。最左边的就是刚才说的HELICODE购物中心。图片正中即是大卫之塔。
大卫之塔周围还有一些正在使用的摩天大楼,银行,政府,诸如此类。另外城市总教堂也不太远。
红色的建筑即是贫民窟。窝棚区像触角一样伸进了城市的核心地带,占领了一些闲置的建筑。
这张地区中粉红色的区域就是贫民窟的范围。而最大的红点就是大卫之塔。
大卫之塔剖面图。目前从底层到29层都被占了。再往高处,也许是楼梯不好爬了,所以暂时没人去。
作为一座金融中心,大卫之塔原本的设计包括写字楼,停车场和一些附属建筑。现在这些建筑都成了大卫之塔贫民窟的一部分。
所有可以被利用的空间都被占了。
现在我们来换一个角度,说说大卫之塔的故事。
大卫之塔,这个昵称源自于这座大厦的投资人,大卫·布瑞伦堡,也就是第一张漫画里站在模型旁边的那个人。大卫将他生命里最后的时光全投在了这座大厦上。然后在年,他因为癌症去世。接着在年,委内瑞拉爆发了严重的银行危机。大量企业破产,经济体系崩溃。于是大卫之塔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被政府没收,成为国有资产。
但政府的财力也捉襟见肘。于是从那以后,大卫之塔的建造工作就完全中断了,成为了一座烂尾楼。
7年9月的一个雨夜,一群无家可归的人走进了加拉加斯市中心。他们找到了大卫之塔。
第一夜他们是在帐篷里度过的。但接着他们就仔仔细细探索了整座大厦,然后定居了下来,并开始利用各种建筑废料搭建自己的窝棚。
在建造中止的时候,其实大卫之塔已经完成了80%,所有的水暖电系统都可以正常运行,这为这些非法居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于是渐渐的,一些小规模的商业和娱乐出现在大卫之塔里。人们需要生活便利,于是服务业也兴起了。
现在,大卫之塔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垂直贫民窟。
人们在各自搭建的小格子里生活。这里的条件比山上的贫民窟要好一些,至少水和电力没有那么紧张。
小孩子也在这里出生和成长。当然了在烂尾楼里养小孩还是很危险的,有时候他们会乱跑,然后从没有护栏的地方掉下去摔死。
大卫之塔里的年轻人也并不怎么消极。他们有自己的社交和娱乐。
到这里的时候我发现,人们往往把大卫之塔称为世界上最高的垂直贫民窟,这似乎是不准确的。因为人们并不是浑浑噩噩地挤在这里——他们已经将一幢烂尾楼发展成了一座初具规模的垂直社区。比如:
他们有社区教堂。
有小卖部。
甚至还有超市。
运动场地
有专门容纳新来的人的专用帐篷区,
有汽修厂
有保洁队。这些队伍施行轮班制,负责社区日常清洁工作。
甚至还有专业的保安队,负责拦住任何陌生人和车辆进入他们的社区。
另外在大卫之塔内部各层还分布着美发中心,诊所等等。构成一个社区所必须的元素,在这里都可以找到。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无数建筑师和规划师都在不停尝试探讨和设计一个真正的垂直社区。但这样的构想却一直停留在纸面上。原因很多,有技术上的,有成本上的,有概念上的。就在他们还在脑子里描绘蓝图的时候,一个真正的垂直社区已经自发建成了——而且没有任何建筑师或者规划师参与其中,仅仅依靠一座烂尾楼和一群无家可归的人。
这真是个绝佳的讽刺。
看到了这样的情况,全世界的很多建筑师都想进来插一脚,为了加强社区功能,或者为了帮助人们更好的生活,或者为了抢到世界第一垂直社区的名头,谁知道呢?不过有一家叫urbanthink-tank的本地事务所认真提出了他们的构想:在大卫之塔边上再建造一座塔楼,解决垂直交通和供暖问题。同时他们还计划在烂尾楼的外立面建造大量小型风力发电机和光伏板,以解决供电短缺。
另外urbanthinktank虽然是加拉加斯本地的事务所,却是由来自美国和澳洲的建筑师组成。他们在过去的几年中在贫民窟中开展了一系列建筑项目,总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建筑手法改善人们的生活。他们说:加拉加斯的问题,就是把那些有用的东西放到了错误的地方。
但,人们的生活真的能通过建筑手法来改变吗?
也许能改变某一些人的生活,但建筑师的理想拯救不了世界。就像我之前说的,这一切的起因都是因为资本集中,发展失衡以及疏于管理。这是个深刻而且巨大的问题。这个问题需要的解决方案是政治的,经济的,而且目前看来一切都遥遥无期。而建筑师所能做的,也只不过是描绘一幅美好蓝图而已。治标不治本。
本篇所介绍的整个故事,从微观看是一个贫民窟奇迹——一群穷人自发完成了一个垂直社区的建设。而这个垂直社区有其自然特性,可以为今后垂直社区的设计提供大量有意义的参考。但,宏观来看,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剧。加拉加斯的很多问题,在中国的大城市中一样存在。只不过它是一个更极端的例子。大家对于中国城市的情况再熟悉不过,也许觉得全世界任何城市都是中国的这个样子。但加拉加斯告诉我们另一种情况的存在:当经济失衡遇上自由主义的城市管理手段,那么整座城市贫民窟化只是时间问题。
来源:建筑师之死网站
周源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