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包括广东在内的沿海地区更是直线飙升。痛风除了给病患带给的生理痛楚外,其致残性也常常使得病患遭受社会歧视。
受访专家:
?作为一名专科医生,黄建林教授认为痛风本不应该对大众健康具有如此大的杀伤力,在最新的指南中,痛风的治疗目标甚至是“治愈”。但这种“可治愈”的疾病却因为多数患者错失早期最佳治疗时期、用药依从性差、生活饮食习惯难改等多方面原因,逐渐演变成当下难以达到“治愈”、高致残率的状况。
青壮年成为高尿酸血症主力军?痛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除1%左右由先天性酶缺陷引起外,绝大多数发病原因不明,常伴有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病及心脑血管病。继发性痛风可由肾脏病、血液病或服用某些药物、肿瘤放化疗等多种原因引起。
痛风患者中初次发作年龄一般为40岁以后,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5年来,黄建林所带领的团队对1万多名体检人群的进行了血尿酸连续观察,发现20-30岁的青壮年高尿酸血症发病率最高。
?黄建林教授介绍,痛风患者常有阳性家族史,属于多基因遗传缺陷。肥胖、饮食和饮酒等均为痛风的高危因素,受寒、劳累、饮酒、高蛋白高嘌呤饮食、外伤、手术、感染等均为常见的痛风发病诱因,高尿酸血症患者上述因素须多加留意。
痛风发作应积极降尿酸治疗?高尿酸血症是引发痛风的高危因素,患者在痛风发作后,无论尿酸高低都应进行降尿酸治疗,急性发作期已经开始用的继续用药无需停药。
门诊接触的患者中,许多都有过初期关节炎发作时,医院检查血尿酸正常后被医生误诊为其他风湿病的经历。黄建林教授表示,急性痛风发作时,约有1/3的病人血尿酸水平是“正常的”,这不能排除痛风的诊断。
?痛风发作时,由于剧烈疼痛使人产生应激反应,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产生的内源性激素,促进了血尿酸的排出,造成血尿酸正常的假象。虽然此时血尿酸指标显示正常,但患者痛风发作说明血尿酸浓度已经超饱和,因此降尿酸是关键。
?治疗痛风时,有些医生及患者常常会急切想要把升高的血尿酸迅速降至正常范围,认为血尿酸正常后,痛风也就能缓解。黄建林教授表示,情况其实不然。尿酸水平的骤然降低不但无利于缓解,有时反而使痛风的发作时间延长。
血尿酸突然降低导致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不溶性尿酸盐结晶脱落,引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又称转移性关节炎。
可以“治愈”疾病却难以治愈?在最新的指南中,痛风的治疗目标是“治愈”。黄建林教授表示,痛风完全可达到无药物临床缓解这一概念下的治愈,但由于患者治疗痛风的随意性、用药依从性差等常常错失治疗良机。
黄建林教授发现,多数痛风患者对于自己血尿酸偏高并不在意,出现关节疼痛红肿症状,多数采取不治疗或随意治疗的态度,直到痛风发作疼痛难忍,发作时间变长,才会赶到风湿科求助。这种情况下,痛风往往已到达中期,患者也就错失了最好的早期治疗时间。
同时,多数医生和患者只重视痛风急性期治疗,忽略间歇期的降尿酸及并发症的预防。患者在痛风发作难忍时,会遵从医生的医嘱,采取正规治疗,坚持用药,摒弃饮酒、高蛋白高嘌呤饮食等生活习惯。但一旦病情好转或痛风长时间未发作,多数病人便以为痛风已经治愈,无需再继续用药,又重新肆无忌惮抽烟、喝酒等。
?黄建林教授表示,控制痛风病情,实现无药物临床缓解式的“治愈”其实并不难,痛风久病难治常常是由于患者对于痛风“治愈”概念存在误解,常常认为急性发作症状缓解后痛风便已治好,医患之间的沟通和病人的依从性难以达成。
在间歇期和慢性期间,患者要坚持进行降尿酸治疗,将血尿酸控制在标准范围内,服用相应降尿酸药物的同时,也需要预防性服用药防止血尿酸迅速降低诱发急性关节炎。
本文源于《南方日报》名医名院专栏
Ps
来健凯康莱顺德医疗中心享五星医疗服务
黄建林教授每周五下午可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