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开启健康新视界!
小暑,是夏天的第五个节气,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时为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民间素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从小暑开始,绵延四十多天的夏日热浪将席卷而至。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每到夏季时节,经常出现早上起床浑身乏力,无精打采的状态,刷牙时经常恶心想吐,口干口苦,照镜子发现自己面容憔悴,皮肤暗淡无光,舌苔发黄油腻,而且舌头边缘有类似齿痕的锯齿状。出现这些现象,说明你已经被“万恶之邪”——湿气侵入体内。
酷暑正盛,气温上升,正是人体大量消耗水分的时候。为什么还是有人体内产生了湿气呢?
夏天体内湿气重主要是由于这些原因:夏季户外闷热潮湿,地下水汽蒸发,导致湿气侵入体内。
夏季闷热,人们喜欢长时间在有空调、风扇的室内活动,或睡觉时吹过堂风,身体消耗少、出汗少、受风、导致湿气入体。
夏季燥热,在生活中经常因燥热闷热想吃一些凉的食物,喝凉水来降温。这会对脾胃造成刺激,脾胃失衡自然会湿气入体。
经常吃油腻食物或甜食,饮食不清淡会给脾胃带来很大的压力,导致脾胃虚弱,水汽不能排除体外,导致湿气过重。
熬夜,经常熬夜对身体的危害是很大的,其中一项就是导致湿气过重。睡觉休息的时候,体内的器官也随之休息,包括脾胃,经常熬夜的人,脾胃得不到充足的休息,使得身体代谢紊乱,导致湿气过重。
体内生湿会给人的健康带来危害,身体会感觉异常劳累,也会使整个人精神欠佳,若体内湿气较为严重,还会对关节、肝脏、脾胃造成损伤,生活中很多人患上脂肪肝、高血压、痛风、心脑血管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都与湿气湿邪有关。
在炎热的夏天要怎么祛湿呢?
保持体育锻炼
在经常开空调、电扇的夏天,很多人长时间呆在一个密闭的空间,体力消耗少,出汗少,体内的湿气堆积,身体经常会因为这些因素导致湿气入体,经常运动排汗,能很好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代谢功能,活络身体器官,增加水分的代谢,加速体内湿气的排出,有助于身体健康。
泡脚
用热水泡脚时,脚上的血管会扩张,脚表皮变红,很好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疲劳,驱除寒气,促进新陈代谢,理气活血,可以适当加入生姜、艾叶以达到祛湿、缓解风寒感冒的作用。
拔火罐
人的身体有很多的穴位,这些穴位跟身体的五脏六腑相连,通过对皮肤施压,打通淤堵的穴位,来达到排出湿气、寒气、邪气的作用。但拔火罐的次数不可以过多,拔火罐是一个排毒排湿的过程,次数频繁会导致身体虚弱,容易感冒,头晕等情况。
食补
食补一直是人们认可的滋补方式,很多身体症状,都有相应的食材来进行滋补,湿气也不例外。常见的祛湿食材有薏苡仁、茯苓、玉米须。
薏苡仁薏苡仁也叫薏米,早在多年,薏苡仁就被列为宫廷膳食,薏苡仁归脾、胃、肺三经,具有健脾渗湿、清热利水的作用。
茯苓茯苓又称玉灵、茯菟,自古被视为“中药八珍”之一,有着渗湿利水、益脾胃、宁心安神的作用。《本草衍义》中这样记载:“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玉米须玉米须又叫龙须,中医普遍认为,玉米须,味甘性平,具有利尿、泄热、平肝、利胆、消肿的作用。
在北京卫视《养生堂》一期主题为《伏末秋初防邪扰》的节目中,三代御医之后传人李刘坤教授带来了他以清宫御医《文魁脉学》中资生健脾膏为基础,根据现代人的体质加以改良,制作出的一款御品膏方茯苓草本膏。
御品膏方将薏苡仁、茯苓、玉米须等道地十三味食材结合,经过传统熬制工艺“秘制八法”,即“选、炙、洗、泡、煎、滤、浓、收”八道工序,汇聚在膏方的滴滴精华当中,精心制作出适合各类人群的茯苓草本膏。
其中包括渗湿利水的薏苡仁、茯苓、玉米须,补脾健脾的山药、扁豆,益气化湿的人参、五指毛桃,最后搭配理气化湿的山楂、麦芽、鸡内金、橘皮、佛手、砂仁。一剂膏方,同时兼备祛湿、补脾、益气的作用,成为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里专家力荐的祛湿养生佳品。
薏苡仁:健脾、益胃、利水除湿。——《本草纲目》
茯苓:利水、益心、益脾。——《本草衍义》
玉米须:清血热、利水、风热。——《四川中药志》
山药:除寒热邪气、补虚。——《神农本草经》
扁豆:暖脾胃,除湿热。——《本草纲目》
人参:养血,补胃气,泻心火。——《珍珠囊》
五指毛桃:健脾化湿、行气止痛。——《常用中草药手册》
山楂:补虚除寒,补益气力。——《神农本草经》
麦芽:补脾胃虚、宽肠胃。——《医学启源》
鸡内金:宽中健脾,消食健胃。——《滇南本草》
橘皮:理气健脾,下气止呕。——《名医别录》
佛手:补肝暖胃,和胃止痛。——《滇南本草》
砂仁:气味辛温芬芳香气入脾,辛能润肾。——《本草经疏》
小暑已至,温度持续升高,雨季增多,室外经常处于潮湿闷热的状态,应避免持续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下生活或工作,也可以采用上面的方法加以预防,加强身体免疫力,避免湿气趁虚而入后对身体造成其他不良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信息整理,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