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的几场雨仿佛是冬天在向我们宣告它的到来。天气变得越来越冷,抵御严寒这一议题迫不及待地被提上了日程。坊间早有传闻,冬天要多煲汤,喝汤能大补;还有人说汤煲得越久,就越有营养。这些说法都是真的吗?冬天到底要不要喝汤呢?今日就让我们一同来探讨一番。
冬天喝汤能大补,这是真的吗?
假的。汤味道鲜美,所以很多人都很喜欢。不过,要说冬天喝汤能大补,那就夸大了汤的作用。
比如说骨头汤。骨头汤是很多人的心头好。说起喝骨头汤大补,最常听到的说法是喝骨头汤能补钙。其实,骨头虽然含钙丰富,但骨头汤里的钙却很少,对补钙其实并没有很大帮助。并且研究发现,不管你把骨头炖多久,骨头中的钙也是很难溶进汤里的。而且,骨头中的钙都是螯合形式存在,其实并不利于人体吸收。不仅如此,骨头汤中含有很多脂肪和盐,嘌呤还挺高。想要通过喝骨头汤来达到补钙的目的真的太不实际了,补脂肪倒是不在话下。
除了骨头汤,各种肉汤由于味道鲜美也备受人们追捧。比如,羊肉汤、鱼汤,这两种汤通常都是乳白色的,很多人说汤呈乳白色是其营养丰富的表现,多喝必能大补。但科学依据显示这种说法是大错特错。乳白色的汤其实是脂肪乳化形成的。汤颜色越白,反而说明它里面的脂肪含量越高,加上其中所含的盐与嘌呤,这样的汤喝多了,不仅不能补身体,还会增加痛风、肥胖和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
至于最近几年开始流行的蔬菜汤,虽然说蔬菜含有维生素,但是量太少,而且维生素C在煮汤的过程中也会损失不少,更别谈健康的选择了。
总而言之,冬天喝汤并不能大补身体。
汤比肉更有营养,这是真的吗?
假的。
比如说炖鸡汤,鸡肉中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除此之外还有脂肪、维生素、钙等矿物质。在炖鸡汤的过程中,脂肪很容易溶到汤中,同时一些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也会溶进汤中。
但是,鸡汤并不会比鸡肉的营养价值高。研究表明,炖汤时,鸡肉中只有一小部分的蛋白质会溶到汤中,且通常不超过10%,但融入汤中的脂肪可达20%以上。只喝汤不吃肉,相当于扔掉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蛋白质,脂肪倒是喝进去不少。你说喝汤怎么会比吃肉更营养?
煲汤越久越有营养,这是真的吗?
假的。
很多人发现,煲汤的时候越久,汤的味道就越鲜美,于是就有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汤煲的时间越久就越营养。但事实并非如此。
汤的主要成分是水,煮汤过程中散发出来的香味主要来自于食材中所含的脂肪和鲜味物质。常见的鲜味物质主要是一些脂溶性的成分和氨基酸,随着煲汤时间越久,这些鲜味物质就会更多的溶解到汤里,所以喝起来就会觉得汤的味道味道十分鲜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汤会更营养。汤里的营养主要还是来自食材中的干货,比如各种肉或者蔬菜。
以排骨汤为例,研究发现,排骨莲藕汤熬2个小时,蛋白质含量是0.5克/克,再熬2个小时,蛋白质也才涨到0.67克/克。可见,汤里的营养其实非常少,煲汤多久都不会有更多的蛋白质溶出。所以,汤的营养程度与煲汤时间长短无关。
如何喝汤更健康?
首先,煮汤要尽量少放盐和油。
汤固然好喝,但是它最大的问题是盐与脂肪含量过多,对于控血压和心血管健康都非常不利。建议平时喝煮汤的时候尽量不要太咸,少放盐,少做点油大的汤。
其次,尽量别喝太烫的汤。
冬天天气冷,大家都想喝点热乎的汤。不过,世界卫生组织评估认为,喝汤温度太高会增加食管癌的风险。建议大家不要喝太烫的汤,汤的温度最好不要超过65℃。
寂寂冬日,一碗热汤暖心暖胃,切记不要贪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