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上有个ldquo护血管补肾r

民间有一个说法是“耳朵越长、耳垂越大”的人越长寿。有人做过研究:50岁到90岁的人,对他们的耳朵特征进行调查,确实发现越长寿的人,耳朵越长,耳垂越大。从中医来说,耳朵整体属肾,尤其是耳垂,所以耳垂大,说明先天肾气充足。当然人的长寿跟后天的调养也有很大关系。清代的《厘正按摩要术》曾记载:耳珠(耳垂)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耳尖)属心,耳皮(皮肤和肉)属肺,耳背属肝。耳朵上的穴位,能反映出身体的健康状况。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如何通过按摩耳部的穴位来养生。耳朵上有个“补肾、降压开关”肾型耳中医讲“肾乃先天之本”,肾精不足,各种身体症状随之而来早衰、腰膝酸痛、头晕耳鸣、齿松、脱发、健忘、动作迟缓。中医将肾精不足,尤其是腰椎不好的人的耳朵的类型,称为“肾型耳”,肾型耳的特点是“耳轮与对耳轮基本平行”。(大家可以赶紧对照一下自己是否符合)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专家在《养生堂》节目现场就带来了一套简单易学的护耳操,对补肾养精、振奋肾气大有裨益。1、提耳右手绕过头顶,用食指和大拇指捏住左耳上耳廓,慢慢向上提,松手后再次重复这个动作,每组做20次;然后反方向用左手捏右耳廓,重复20次。2、拔耳伸出双手掌心相对,放在耳后压住耳廓,慢慢地向前滑动,滑到前脸部挪开,这算是一下,重复20次。心型耳1、耳垂有褶皱。耳垂上有一条纹路,这种情况被称为“耳褶心征”。可能预示着血脂高、血液粘稠度高、心脑供血不足的问题。2、耳甲窝颜色异常或有隆起。正常的耳甲窝的中央会有轻微的凹陷,1—2毫米,颜色是尖亮红润的。如凹陷消失提示可能心脏供血不足;而若呈现白色水肿,提示可能有心血管堵塞;若有压痛感、水肿、隆起,提示可能心血管不通畅。高血压耳低血压耳型:耳轮之间的沟一直到底,容易出现低血压症状高血压耳型:耳轮间的沟比较深,到一半断了变得很饱满,容易出现高血压症状肾型高血压——耳豆肾性高血压典型症状就是低压高,低压高最典型症状就是后脖筋,还有夜尿多、腰酸腿沉、头晕等。将耳豆贴在耳后的降压沟,选择血管有窝的地方贴上一颗,帮助降血压。还可以贴在安眠穴、耳内的神门穴,耳朵正中间发亮的是心的穴位帮助安神助眠,养心安神。平时自己在家血压偏低的人往下捋耳朵,血压偏高的人往上捋耳朵,舒服了即可。耳豆降压是辅助治疗手段,还是需要遵医嘱吃降压药控制血压。高血压用药建议目前,市面上有近40多种常用降压药,每种药物的用法用量、副作用、禁忌人群都不同,这让广大患者无所适从。患上高血压后,大部分患者都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控制病情。我们通常将这些药物分为五大类。1、钙通道阻滞剂(地平类降压药)适宜人群:左心室肥厚、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代谢综合症。禁忌人群:快速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副作用:心动过速、头痛、水肿、牙龈增生。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沙坦类降压药)适宜人群: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心肌梗死后、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代谢综合征、糖尿病、服用普利类药后有干咳的患者。禁忌人群:绝对禁忌:妊娠、高血钾、双侧肾动脉狭窄;相对禁忌:严重肾功能不全肌酐>3mg/dl(umol/L)、可能怀孕的女性。副作用:血管神经性水肿、血钾升高。

3、β受体阻滞剂

适宜人群:心绞痛、心肌梗死后、快速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禁忌人群:绝对禁忌: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哮喘;相对禁忌:慢性阻塞性肺病、外周动脉疾病。副作用:心动过缓

4、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普利类降压药)

适宜人群: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左心室肥厚、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非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微量蛋白尿、代谢综合征、糖尿病。禁忌人群:绝对禁忌:妊娠、高血钾、双侧肾动脉狭窄,相对禁忌:严重肾功能不全(肌酐>3mg/dl)、可能怀孕的女性。副作用:干咳

5、利尿剂

适宜人群: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心力衰竭。禁忌人群:绝对禁忌:痛风患者。相对禁忌:妊娠。副作用:尿酸升高、低血钾。

降压药使用原则

1.“降压是硬道理”:早降压早获益,长期降压长期获益,降压达标将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降到最低,最大获益。

2.降压药的用药原则:小剂量开始,优先应用长效制剂,联合用药;个体化。

3.血压控制的目标:一般高血压</90毫米汞柱,老年高血压</90毫米汞柱。

4.血压达标时间:一般患者用药后4~12周内达标,高龄、冠状动脉或双颈动脉严重狭窄及耐受性差的患者达标时间应适当延长。

5.常用降压药: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及单片复方制剂均可用于高血压初始和维持治疗,但各有其特点和适应证。

6.高血压患者应长期治疗和定期随访。

药物降压四大误区

目前患者对高血压有很多认识误区,干扰了高血压的规范治疗,必须澄清这些错误观念,帮助大家科学、规范地防治高血压。

1.凭感觉用药

有的人认为,只要没有不适症状,高血压就不用治疗,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血压的高低与症状的轻重不一定有关系。

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没有症状,有些人血压明显升高,但因为患病时间长,已经适应了高的血压水平,直到发生了脑出血才有“感觉”。高血压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不能“跟着感觉走”。

2.不愿意过早服药

很多年轻患者被诊断为高血压后,不愿意服药,担心降压药会产生“抗药性”,用得太早会导致以后用药无效,趁现在症状不重就不用药。

这都是非常错误,而且十分危险的观念。降压药不会产生耐药性。除非早期的轻度高血压,通过严格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而降压达标者不需要用药外,其他患者都是越早服药治疗获益越大。

3.降压治疗,血压正常了就停药

有些患者服药后血压降至正常,就认为高血压已治愈而自行停药。这是非常有害的做法。和伤风感冒不同,高血压不能治愈,只能通过综合治疗被控制,这就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降压药。坚持服药对于高血压患者维持血压稳定至关重要。

停药后,血压会再次升高,血压波动过大,对心脑肾靶器官的损害更严重。正确的做法是,对于那些能够严格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患者,在长期的血压控制达标后,可以逐渐减少药物的剂量和种类,同时在减药过程中,必须监测血压变化。

4.单纯依靠药物,忽视生活方式改善

部分患者认为,得了高血压后只要坚持长期、规律地服药就行了。其实药物治疗应该建立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之上,两者缺一不可。

单纯靠吃药降压,药物再好也难有良效。很多人服用两、三种降压药,血压仍难达标正是这个原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bans.com/tfjc/114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