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
在这里,我们先明晰几个概念,然后才方便话题的展开!
第一个概念是病,疾病的病;第二个是证,证据那个证,中医辨证论治的那个证;第三个,发音上也读症,那是症状的症,病字头,下面一个正规的正。
病:中西医的病概念有很大重合
什么是病?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理)、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疾病完整的过程。
这个概念有点绕,我们还是举例吧。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个病。
病因: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
发病形式:呈现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
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乙型肝炎病毒侵犯肝脏,并在肝细胞内大量复制,又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作用下,一起损害肝细胞,肝细胞呈炎性病变,表现为肝功能损害。
转归:有些长期迁延,有些可以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可以发展为肝癌。
以此类推,流行性感冒,冠心病,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等,都是病。
以上是西医的疾病概念。
那在中医里面,疾病的概念是不是一样的呢?
相当一部分的中医疾病与西医疾病有着很大的相近度,比如流行性感冒,在中医叫时行感冒,时间那个时。比如糖尿病,这跟中医的消渴病,相近度很高。
但中医的病的范畴,会比西医的要宽泛一点。只要有了不舒服,都算有病,不一定要出现结构化、指标方面的改变。
换句话来说,比如亚健康,基本上是没有指标改变的,但是有一大堆的不舒服,这在中医算病。
它多半是根据你不舒服的主诉的主症为病名,比如你的主诉是头痛,那病就是头痛,当然,在头痛之下有更多的分型,比如风寒头痛、风热头痛、瘀血头痛等。
换句话来讲,中医的调理或是治疗范围,会比西医要大。
现代的中医看病,是中医病名跟西医病名一起相参照的。
比如,医院规范的处方,碰到流行性感冒,诊断一栏会有——西医的病名:流行性感冒;中医的病名,叫做时行感冒。同时还要加上中医「证」的诊断,比如是寒邪犯肺证,风邪犯肺证,或者热邪犯肺证等。
症:主观客观都是症
接下来,我们解释症状的症,就是病字头,下面有个正规的正的那个症。
什么叫症状?比如,头痛,鼻塞,头晕,单个分别开来看,就是症状。
症状有的主观,有的客观。
比如说我头痛,我怕冷,我头晕,这些都是你的主诉,但是你没办法证明你确实是头痛,你确实怕冷,这是病人的主观感受。
那哪些是客观的呢?就是客观可见,可测量的,比如关节红肿,能看见关节肿起来了;又比如中医的舌象,舌红,苔黄厚而粘腻,谁看都一样。
客观的这部分,放到西医里面,就叫做体征。
而中医所讲的症状,实际上也包括了体征。
所以你得注意一点,医学不是纯粹的科学,它并不摒弃主观,包括西医。比如作为主观的症状,西医也同样重视,同样可以作为诊断的参考点。
医学,是实用性科学,不是纯科学,所以,它允许一定程度的主观。
所以,不要一看混杂了主观的东西,就先入为主地判断,这不科学。
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下来我们要讨论的就是辨证论治的证,也就是证据的那个证。
我们先看它的定义。证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含了几个要素。
1.病因:比如是外感风寒,还是风热?体内是有淤血,还是结石?
2.部位:比如,病变的位置是偏于浅表,还是内里?是在哪个脏?哪个腑?哪条经络?
3.疾病的性质:这里主要是判断寒、热,这个证是偏寒的,还是偏热的?
4.虚实:就是判断是虚证,还是实证。
这里普及一下,在中医里,什么是虚?什么是实?
虚指的是体内少了东西,或者功能下降了,比如中医讲的气虚,血虚。气虚以功能下降为主,血虚以物资亏少为主。
什么是实?就是体内多了东西,比如我体内不应该有湿的,现在出现了湿,我体内本来没有淤血的,现在有淤血,这些就是实。
从感冒说病、症、证
好了,估计你大概有点感觉了,但可能还没清晰,那么,我们就举几个例子来看看。
比如有三个病人来看感冒,那么疾病的诊断就是感冒,但是三个病人出现的症状的组合模式却不完全相同。
我们先看第一个病人,他的表现是,怕冷比较重,发热相对轻,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白清稀,舌苔白。
我们分析一下,怕冷重,发热相对轻,为寒重热轻。
这里顺便教给大家一个小常识,在中医辨证之中,基本上你只要看见分泌物、排泄物是清稀的,那么它就是属寒的,分泌物、排泄物如果浓稠,或者黄浊的,它就算热的。
这里我们看到了,他是流清涕,痰白清稀,所以它是偏寒的,加上他的舌苔是白的,所以,中医的诊断就叫做寒邪犯肺证。
为什么是肺呢?你看了,咳嗽,有痰,这两个是属于肺的定位症状,就是刚才说的病位在哪里。
下来,就是疾病的性质,是寒还是热?那么既然你说是风寒犯肺,它当然就属寒。
那么还剩下一个是虚还是实?再告诉你们一个中医诊断的习惯,中医诊断中,假如是虚证,证的诊断名字里会习惯带一个虚字,比如,脾气虚,肾精虚,心阳虚。
这里风寒犯肺病,没有一个虚字,同时风寒不应该是体内有的,它是多出来的,所以,它属于实证。
我们再来看下一个病人。他的表现,怕冷比较轻,发热重,鼻塞,流黄涕,咳嗽,咽痛,痰黄稠,舌尖红苔薄黄。
我们对比一下,你就有感觉了,怕冷比较轻,发热比较重,整个感觉就偏热。
而流黄涕,痰黄稠,这分泌物、排泄物是浑浊的,那就偏热,更不用说它有舌尖红,苔薄黄,也是热。而鼻塞、咳嗽、咽痛,它定位就是肺系统,所以他的诊断是风热犯肺。
我们再来看第三个病人。他的表现与第一位基本一样,就是多了头身困重、舌苔粘腻两个症状。
假如对中医有点感觉的人都知道,湿邪的特征是重浊、粘滞,而头身困重,符合「重」的特征,舌苔腻,符合粘滞的特征。所以,他的病因就变成了风寒湿。定位还是在体表,在肺系统。
好了,三个病人,同样是感冒,第一个是风寒犯肺证,第二个风热犯肺证,第三个风寒湿在表,或者是在肺。
也就说,同一个病,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体质状态,他们就有不同的反应状态。
中医的核心方法:辨证论治
好,现在我们把病、证、症三个概念捋一下。
首先,症状,通常是指单个的不舒服表现,比如头痛,鼻塞,头晕。
辨证论治的证,是由一组症状跟体征组合而成的个体反应状态,讲得通俗一点,它其实是一组症状群,或者叫作症候群。
那,什么是辩证?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虚实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就像刚才风寒犯肺的例子:
望诊,我们能看到她舌苔白,流清涕,痰白;
闻诊,包括听声音跟嗅气味,由于他鼻塞,所以我们能听到鼻音重,还有咳嗽;
怕冷是问诊问出来;
发热是切诊摸出来的。
可能听众朋友有点疑问,刚才我所列的三个证都没有说出把脉的脉象,因为一说脉象,如果是没有中医基本知识的听众,就很难听懂了,也很费时间解释了,所以这里省去了。
好了,当我们拿到这些症状、体征的组合状态之后,我们就分析出,病因是风寒,性质是寒,部位是在体表或者在肺,虚实之中是实,那么就给他一个证的名称,叫做风寒犯肺证。
这个就是辨证过程,得出来辨证结果。
辨证之后就是论治了,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给他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然后再选方用药,或者是施展其他治疗的方法。
比如感冒,病邪是外来的,所以原则就是驱邪外出,这是针对感冒这个病的。
具体到风寒犯肺证,治疗的原则就是疏风散寒,这个就是辨证论治。
在这个治本的基础上,加上对症状的治疗,比如有咳嗽止咳,有痰就化痰,鼻塞就开鼻窍。
所以中医治病是疾病、证候、症状,这三者都会考虑到。
而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