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目前我国痛风病人也已超过了万,呈现年轻化趋势。对于痛风,人们最深刻的认识就是疼痛,其实痛风远不止关节痛这么简单,发展下去还可能诱发痛风石,诱发关节病变,甚至肾脏损害,因此一定要引起重视。
1常在夜半发作西医认为痛风是一种由嘌呤生物合成代谢增加,尿酸产生过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滑囊,软骨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炎性疾病。
出现以下两种情况需警惕痛风:一是体检发现尿酸高,高尿酸血是痛风的前奏;二是关节处,特别是脚趾关节红、肿、热、痛,且常常在半夜发作。
痛风多见于中年男性,有年轻化趋势。依病因不同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痛风依病因不同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痛风多有遗传性,临床有痛风家族史者占10%-20%。尿酸生成过多在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病因中占比例较小,原发性肾脏尿酸排泄减少约占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绝大多数。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为多基因遗传性疾病,但应排除肾脏器质性疾病。
继发性痛风指继发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一种临床表现,也可因某些药物所致。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红细胞计数增多症、溶血性贫血和癌症等可导致细胞的增殖加速,使核酸转换增加,造成尿酸产生增多。恶性肿瘤在肿瘤的放化疗后引起细胞大量破坏,核酸转换也增加,导致尿酸产生增多。
2了解病因,标本兼治痛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明朝虞抟所著《医学正传·卷四》云:“夫古之所谓痹者,即今之痛风也。诸方书又谓之白虎历节风,以其走痛于四肢骨节,如虎咬之状,而以其名名之耳。”
中医认为,本病病因复杂多样,如脾失健运、肾失气化等原因造成体内水湿积聚,浊毒内蕴,流于关节,阻于筋脉;或过食肥甘酒醇,滋生湿热痰浊,流注关节筋骨,痰阻脉络;或过度劳累、风邪诱触,致使浊毒凝聚,气血淤滞,运行不畅,以致关节、肌肉疼痛、肿胀、屈伸不利。若病情日久或反复发作,多有淤血阻滞经脉、气血亏虚的表现,若正虚邪实,痰淤交阻,深入筋骨,病情加重,则见关节僵硬变形;若痰浊凝结局部,则有痛风石形成。
医院风湿科主治医师叶晓光告诉我们,目前西医治疗该病,初期止痛非常快,血尿素指标能比较快速的降下来,因此痛风患者多选用这种方式进行治疗。这种治疗方式也有其不足,容易反弹;中医治疗中,也有用大量的清湿热的药快速祛除疼痛的方法,也容易反弹,需要进一步补肾才能够比较好的解决问题。
而如若采取清湿热,疏肝活血,健脾胃的方法,体内的湿热会逐渐化掉,局部的瘀滞也会打开,症状就会消失,疼痛祛除的比较快,但指标却是慢慢降低——这个其实符合中医治疗的原则,因为毒素堵塞的末梢组织化掉是不容易的,需要逐渐的清理,标本兼治。
3调整饮食防痛风应基于个体化原则,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及良好的生活方式,限制高嘌呤动物性食物,控制牛肉、羊肉、猪肉、鱼类,含较多果糖和蔗糖的食品,保持健康体重,配合治疗,并定期监测随诊。
具体可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膳食指导》调整饮食。
应避免食用肝脏和肾脏等动物内脏、贝类、牡蛎和龙虾等带甲壳的海产品及浓肉汤和肉汁等。对于急性痛风发作、药物控制不佳或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的患者,还应禁用含酒精饮料。
元代的医学家朱丹溪指出:“痛风者,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因此,还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品如咖啡、辣椒、咖喱、胡椒、芥末,生姜以及寒凉食物。
多饮水,每日摄入液体量应在ml以上,以促进尿酸的排出,预防结石形成,可在睡前或半夜饮水,以防尿浓缩,但肾功能不全时水分摄入应适当。
叶晓光主医院工作15年,擅长运用温通经络、驱除外邪的方法治疗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风湿疾病。医院周五、日全天
医院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