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
一、中医认识中医学有痛风病名,致病因素是心、肝、脾、肾虚亏,被风寒湿邪侵犯肌体,易化生热毒,克于血脉,巡行于肌体关节、骨络、脏腑;阴寒水湿相结郁而化热;还因为平时喜吃肥甘过度,湿壅下焦,传至经络停留肌肤关节,致患本病,病变部位红肿热痛,久则骨蚀。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邪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还可归属中医“痛痹”、“力节”、“脚气”等范畴。
痛风初起急性期,只有一个关节或多个关节红肿热痛,夜寝难安,有全身症状并发,发热口渴,脉滑数,苔黄腻;病缓期,急性发病后毒邪仍未离经脉,随时可在原发部位或其他部位复发此病,为脾胃虚弱所致;若原发关节急性红肿期后,发生关节僵硬畸形,相关处经络形体消瘦,致使成慢性关节炎,痰瘀阻络,舌质淡红,脉细滑,为肝肾亏损,致使骨蚀。
二、西医认识痛风是由于原发性或继发性嘌呤代谢障碍造成血尿酸水平持续升高(mmol/L或7mg/ml),尿酸盐析出结晶并在关节和肾脏等处沉积,引起临床上以单个或多个关节发作性红肿热痛以及功能障碍的急性关节炎、肾绞痛、血尿、肾功能损害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诊断要点:
(1)好发于拇指及第一跖趾前节,急性红肿热痛。
(2)常有泌尿系结石。
(3)血尿酸水平异常升高。(mmol/L)
(4)排除化脓性关节炎和其他肾脏病变。
三、雷火灸治疗灸疗时注意随时去掉药灰,保持火头红火
病灶部位
三阴交、太溪、中极、关元、中冲、劳宫
患者取仰卧位
(1)痛风急性期,点燃1只灸药,固定在单头灸具上。灸三阴交、太溪、中极、关元、中冲、劳宫,距离穴位1cm,用雀啄法,每雀啄7次为1壮,每壮之间用手压一压,每穴各雀啄5壮。
(2)病缓期或慢性关节炎时,加灸病灶部位及其周围经络,距离病灶部位2-3cm施灸,每移动灸条8次,间歇3-5秒,手法上使病灶部位及其上下部位的关节与经络,灸至皮肤微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
每7天一个疗程,休息3天进行下一个疗程
致病因素是寒湿热为患,治则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在急性期雷火灸采用泻法施灸,灸三阴交、太溪、中极、关元,清热除湿,易解肝脾膀胱经湿热之困;灸中冲、劳宫易泻心经之热毒;病缓期及慢性关节炎时,灸病灶部位及其周围经络,可以疏通病位组织血脉,以活血化瘀,补充筋络骨骼济养,筋柔则骨顺,病则愈;痛风急性期,可配合西医治疗。
15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