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痛风石到底是何方神圣?
对于病程较久,特别是超过10年的痛风患者,如果血尿酸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可在关节周围、软骨、肌腱及软组织或耳廓等处皮下,出现淡黄色或白色、大小不一的隆起赘生物或疙瘩,质地偏硬,状似圆形石子,就是痛风石。
从病理学角度来讲,是大量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这些部位,并趋化单核细胞、多核细胞包绕尿酸盐结晶形成的肉芽肿性物质。
二
痛风石无处不在
除中枢神经系统外,几乎在所有组织中均可形成痛风石。但最常见于耳轮、第一跖趾、手指、肘部等关节周围。
痛风石的好发部位
三
哪些因素会导致痛风石出现?
1.病程:病程越长出现痛风石的概率越大,一般见于病程10年以上的患者。
2.血尿酸水平:血尿酸水平越高,出现痛风石的概率越大,血尿酸如果不超过μmol/L(8.0mg/dl),很少会发生痛风石,但当血尿酸浓度超过μmol/L(9.0mg/dl)时,约半数患者可能出现痛风石。
3.是否治疗:痛风石往往好发于未进行正规降尿酸治疗、痛风反复发作的患者,随着患者健康意识的增强,应用降尿酸药物将尿酸降到安全范围,防止了痛风的反复发作,痛风石的发生率大大下降。
4.临床观察到,长期饮酒及在痛风发作时反复服用地塞米松的患者痛风石发生率高,而且痛风石数量多,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四
痛风石有哪些危害?
早期痛风石可无表现,但随着疾病的进展,痛风石可以破溃,严重时局部皮肤可出现感染、坏死及脓毒败血症等。
位于关节、骨骼等部位的痛风石可侵蚀骨骼,同时引起关节急性炎症,导致患者持续的关节骨骼疼痛和活动受限,部分巨大石或溃疡性痛风石可致关节畸形和关节物理功能严重受损。
部分少见部位的痛风石,如脊柱痛风石可出现神经压迫的症状。同时有研究显示伴有痛风石的痛风患者,其因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明显升高。
由此可见痛风石的形成不仅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
痛风石导致关节局部骨破坏:
痛风石导致关节僵硬和畸形:
痛风石累及心脏,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痛风石可沉积于主动脉、主动脉瓣、二尖瓣、心肌、等处,引起心肌损害,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等。对此,有人称之为“痛风性”心脏病。有文献报道,由于痛风石位于二尖瓣或心脏传导系统,而导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痛风石累及眼部导致痛风性眼病:
痛风石可累及眼睑、结膜、角膜、虹膜、球后等多个部位,表现为葡萄膜炎,角膜结晶沉积,带状角膜病,持续增高的眼内压,星形玻璃体退变等临床表现,导致眼部慢性炎症、青光眼甚至失明等严重后果。
五
如何确诊痛风石?
诊断痛风石的金标准是针吸活检发现尿酸盐结晶。
对于不能进行尿酸盐检查的患者,目前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若患者已经确诊为痛风,可结合影像学检查予以诊断。
六
痛风石如何治疗?
尿酸持续达标是治疗痛风石的关键,“持续”是指降尿酸的持续,疗程需要数年、数十年乃至终身,病程越长,体内痛风石越多,降尿酸持续时间可能越长。“达标”即“达到血尿酸控制标准”,对于痛风石患者,宜控制在μmol/L以下。
1.饮食、运动治疗是基础
对于肥胖患者建议定期运动、减低体重,维持适宜的BMI水平。戒烟酒,饮食上应遵循低嘌呤饮食,低热量饮食,不吃动物内脏类食物,少吃肉制品,减少高糖饮品的摄入,可适当增加蔬菜的摄入(豆制品、芦笋、香菇、紫菜等嘌呤含量高的除外),可适当增加牛奶、蛋类的摄入以补充蛋白质(高胆固醇患者建议少食或不食蛋黄),多饮水,保证每天尿量在~ml,CKD(慢性肾损害)患者可适当减少。
2.降尿酸药物治疗是关键
对于单一用药无效或疗效不佳或者不能耐受大剂量常用降尿酸药物的患者,可通过联合用药提高降尿酸效果,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联合用药的方式主要为促进尿酸排泄药与抑制尿酸合成药的联合。
3.外科手术治疗
一般不首选手术治疗,痛风石外科治疗的适应证:
(1)经过系统治疗的确诊痛风患者,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影像学证实有痛风石造成组织破坏逐渐加重。
(2)痛风石破溃,或即将破溃者。
(3)骨、软骨组织破坏严重程度逐渐增加,范围逐渐扩大。
(4)神经、血管、肌腱受压。
(5)痛风石逐渐增大影响患肢功能及患者生活质量。
(6)严重的全身多处痛风石沉积患者的减负治疗。
(7)痛风急性发作时秋水仙碱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者。
(8)过大痛风石影响外观,患者积极要求手术治疗。
详情请--
网上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