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与神,动与静helliphell

孙丰雷,民盟山东省委委员、民盟山医院支部主委,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医院老年病科。年考入山东中医药大学少年班,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先后于中山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医院、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肿瘤中心等单位研修学习。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常务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和常见老年疾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重视健康教育,撰写《中医养生经》《望舌识病养生》《健康体检手册》等多部医学科普著作。重视患者体质,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擅长应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甲亢、甲减、甲状腺炎等甲状腺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等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在中医药调理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等领域亦有丰富经验。

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以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就是根据中医理论,运用调神、导引、食养、药养等中国传统保健方法以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等目的的医事活动。

本文简要介绍中医养生的三个基本原则。

1

形神共养

请输入标题

形与神

形神兼养理论是中医养生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形神一体观,即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在活的机体上,形与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离的。

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而神一旦产生,就对形体起着主宰作用。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保证。

人身“三宝”:精、气、神

精是构成人之形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化气生神的物质基础,而精藏于脏腑之中而不妄泄,又受神和气的控制和调节。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气也是化生神的基本物质,气充则神旺,而气的运行,又赖神的控制和调节,即所谓“神能驭气”。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为基础,气为动力,神为主宰,构成“形与神俱”的有机整体。

五脏精气与精神情志活动

由于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构成的有机整体,因而精神情志活动与五脏精气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学认为,精神情志活动由五脏精气产生,由五脏共同主持,但总由心来统领。

五脏精气充盛,功能协调,则精力充沛,思维快捷,反应灵敏,言语流利,情志活动处于正常范围,既无亢奋,也无抑郁。若五脏精气不充,功能失调,则会出现精神情志方面的异常变化。

另一方面,精神情志活动的异常也可影响五脏的功能,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能力,常易影响五脏气机,引起五脏精气的相应病变。

因此形神二者不可分离,只有形体和精神两者都正常,人才能健康长寿。养生不但要练形养形,更要养神修德。

2

动静相宜

请输入标题

关于“动”

中国哲学对动静的辨证关系认识很早,《周易》中就提出“动静有常”,《吕氏春秋》提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自然界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只有运动,才发生变化,只有运动才产生万物。

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全部过程,始终贯穿着一系列内部矛盾运动,这种运动就是升降出入。《内经》提出“高下相占,升降相因,而变化矣。”

运动是自然规律,也是维持人体健康最基本的因素。生命运动的规律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如果人体的升降出入运动发生障碍就会患病。所以中医学非常重视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指导防病治病。生命在于运动,只有保持经常运动,才能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关于“静”

我国的道家、佛家都强调“静”的重要性,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不俗以静”;佛教则有“静、定、慧”的说法。佛教的坐禅,道家的气功都对中医养生影响巨大。传统养生亦有主静之说,如明·蔡清说:“天地之所以久者,以其气运于内而不泄耳,故仁者静而寿”。

“静”是相对的,是另一种运动形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平衡,阴阳相摩,是养生保健之大旨。

形体四肢应常动,精神意识应常静。形体本静,常欲小劳,以运动四肢,活跃气血;心神易动,应常保持心静,避免思虑纷纷,嗜欲丛生。

3

脾肾双补

请输入标题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中医认为,肾主水、藏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气虚弱则“根本不固”,会加快人体的衰老过程,使人未老先衰;脾为后天之本,运化五谷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脾弱则生化无源,气虚血亏,百病丛生。

可见,脾和肾与人之生长、发育、寿夭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欲求健康长寿者不能不重视脾和肾的调理和补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嗜食厚味,恣情纵欲,脾肾亏虚者多,因此,要注重保养脾肾。

肾纳气,脾统血

中医还认为,肾纳气,脾统血。机体的生命活动,全赖气血的正常运行和相辅相成。

气血充盈、调和,则体质健壮,精力充沛,疾病极少。气血两者,相互依存,相互生化。大抵人之脏腑功能失调,衰老病死,无不与气血失和有关。所以,脾肾双补,也较多运用气血双补的药。

脾肾双补,不仅单单是指服用健脾益肾的药物,也包括平时注意饮食、运动、起居等各个方面的养生方法。

补脾强肾的中药有:人参、西洋参、黄芪、灵芝、茯苓、枸杞、山萸肉、冬虫夏草、鹿茸、龟板、熟地、杜仲等。服用中药,要注意辨证应用,以防产生副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bans.com/tfbl/10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