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07-:40:36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记者吴蜀丰),他从事中医养生推拿工作近20年;拥有国家按摩师一级技师﹑重庆民间推拿养生协会秘书长﹑重庆市养生保健学会副秘书长﹑重庆市养生保健学会传统中医特色疗法专委会秘书长﹑重庆市推拿按摩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他就是重庆真艾养生堂堂主赵时全。
做重庆艾灸第一人?这就是赵时全的梦想,他先后师承屈洪刚师傅(以指代针术)和王斌师傅(整脊术);七年前,一种颠覆传统艾灸疗法的新疗法——热敏灸技术在全国推广。发明者陈日新,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省卫生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西省高等学校首届与历届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赵时全于是慕名前往跟师学习,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掌握了热敏灸技术,同时博采名家之长,研读和学习了中国现代灸疗专家的经验,如周楣声的《灸绳》、马少群的《马氏温灸法》、单桂敏的《艾灸扫除常见病》、赵时碧的《中国雷火灸疗法》等,在学习总结先辈们的经验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药力艾条和特色疗法——感应灸,丰富和发展了现代灸疗技术。
有关热敏灸疗法原理与作用,赵时全向记者介绍,赵时全说,众所周知,针灸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针是指针刺疗法,灸是指艾灸疗法,而热敏灸就是将点燃的艾材悬灸敏感穴位,激发透热、扩热、传热等灸感和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大幅度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属于针灸的一种,因不用针、不接触人体,无伤害、无痛苦、无副作用,效果却超过临床针灸而出名。其作用是热敏灸通过对穴位的热刺激,激发体内固有的经气系统功能,使失调、紊乱的生理化过程恢复正常。作用是:扶阳益气;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消瘀散结。适应症对寒证、热证、表证、里证、虚证与实证均有效。对骨性骨性关节炎、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网球肘、关节僵痛、感冒、头晕、失眠、偏头痛、面瘫、偏瘫、慢性胃炎、慢性肠炎、便秘、前列腺炎、痛经、盆腔炎、鼻炎、支气管炎、哮喘、月后寒、痛风、关节僵痛、软组织伤痛、手术后恢复、背心冷手脚凉、扭伤和疑难杂症等30多种有特效;由其对年老体弱者及慢性病特别适用,即有病治病,无病保健长寿。
赵时全最后强调,热敏灸与传统灸疗的区别,操作是关键:探感定位、辨敏施灸、量因人异、敏消量足。四不同:灸感不同。灸感即施灸时患者的自我感觉;灸位不同。灸位即施灸部位,感应灸是在敏感穴位上施灸,敏感穴位对艾热异常敏感,最易激发经气感传,产生小刺激大反应;灸量不同。灸量即艾灸的每次有效作用剂量;灸效不同。由于感应灸激发经气,气至病所,实现古人“气至而有效”的要求。
赵时全热爱公益事业,培养灸疗技术人才,为敬老院老人义诊;为武警官兵义诊;为百岁寿星老人义诊。多次参加公益健康科普讲座;免费公益培训热敏灸技术人才,免费义诊受益人数超过余人。关于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灸”字考艾灸条“灸”字,在现存文献中,以《庄子》最早提及。如《庄子·盗跖篇》载孔子劝说柳下跖,碰了个大钉子,事后对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但“灸”的本字是“久”字。如年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奉墓竹简(法律文书)《封诊式·贼死》中载,“男子丁壮,析(皙)色,长七尺一寸,发长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此“久”即“灸”之本义,训为灸灼。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阴阳》),《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脉法》、《武威汉摹医简》中均作“久”字。“久”以后演变为“灸”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从甲骨文字形的研究考证,现代胡厚宣认为,“我释床,亦即庥字……字当象一人卧病床上,从木象以火艾灸病之形”。灸法已在殷代出现。康殷认为在商周初期灸法、熨法已普遍流行。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千人类掌握用火之后在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就已开始用火。陕西蓝田人在万年前就有用火的痕迹,北京周口店人在50万年前已经掌握了用火的方法,并已能保存火种。《庄子·外物》载:“木与木相摩则燃”,《绎史·大古第一》载:“燧人钻木取火,炮生为熟,教人熟食”。人们在百万年的加工石器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摩擦生火的事例,从钻木、刮木等生产实践所引起的燃烧中,逐渐获得了有益的启示,终于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此种简便的方法,直到解放前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地区仍在使用着,如佤族用木棒上卜交互摩擦取火,苦聪人锯竹取火,黎族钻木取火等。火的发现和使用跟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火的掌握既可使人类躲避猛兽的侵袭,可以熟食,又可抵御严寒酷冬的恶劣气候,还可将树木等用火燃着后灸于患处,祛除寒邪,解除痛苦。灸的材料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对灸火的材料亦有所选择,至《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为其对人体有所伤害,所以逐渐被淘汰,但桑树灸在后世亦有用之者。槐木火灸,病疮易瘥,但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故以后才逐渐多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灸的适应症,起初主要是用于治疗寒症的。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唐代王冰注:“火艾烧的,谓之灸焫”,用这种烧灼疗法治疗“藏寒生满病”是颇有疗效的,以后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年)载,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病在盲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攻”即是灸法,“达”即是刺法。艾灸疗法的起源,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18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艾灸历史源远流长,纵观艾灸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里程,第一个是传统艾灸,第二个是现代艾灸,不论是传统艾灸还是现代艾灸都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之处。传统艾灸有效,但有烟(有毒),有火(不安全),操作不方便(需要专业人士);现代艾灸,虽无传统艾灸之弊病,但疗法单一,有时好转反应太强烈,使有些客人难以承受,这正是其单一疗法的局限性所造成。艾灸的作用广泛,现代研究认为,艾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作用,并且比未燃烧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强。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烧生成物所致。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艾燃烧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处皮肤上,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而起作用的。健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