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年开年,国博推出了好几个专题展,这次我们说说打击犯罪成果展
同样是新年伊始,
开始怀念可以肆无忌惮看展的日子了……
众志成城守护文明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展本次展览是近年来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的首次大规模集中展示,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凝聚着当代文物卫士们守护祖国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的时代情怀和不懈努力。"以一座墓葬来说,盗墓贼寻找贵重物品的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墓葬中文物,特别是会破坏墓葬的原有结构(墓门和墓顶),破坏或扰乱墓内遗存的共存关系和存放位置,这其实是一个墓葬所蕴含的最关键的信息。
"河北
▲累丝凤冠清(公元年——年)三级文物
河北唐山清东陵被盗系列案追缴
这件凤冠是康熙温僖贵妃的冠饰。温僖贵妃,钮祜禄氏,满州镶黄旗人,康熙初年辅政四大臣,遏必隆之女,孝昭仁皇后的妺妺。康熙二十年(公元年)被册封为贵妃,康熙三十三年(公元年)卒,谥曰温僖贵妃。
山西
▲青铜觥商(约公元前16世纪一约公元前11世纪)一级文物
山西闻喜“6.03”系列盗掘古墓葬案追缴
盛酒器。青铜觥最早出现于商中期,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其后迅速消失不见。商中期至西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出现了一次巨大飞跃,即分铸与插接、铆接工艺的发明。这一工艺的应用使得青铜器的造型艺术得以彰显出更复杂多变的形态,诞生了青铜器发展史上最辉煌壮丽的时代。此青铜觥器盖上的龙首设计正反映了这神工艺。龙首的角、耳皆分铸后插接而成,得以实现饱满灵动的立体龙形。
▲懋青铜卣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一公元前年)一级文物
山西闻喜“6.03”系列盗掘古墓葬案追缴
此卣器身扁圆,鼓腹圈足,上有外罩式盖,口沿外侧有提梁。盖面饰三种纹饰,铸作精美,装饰华丽,属典型的三层花式装饰风格。内圈为尖喙垂尾的小鸟纹,中圈为直棱纹,外圈为小鸟和长尾鸟的纹饰组合。圈足饰长尾鸟纹,鸟冠呈鳞状牛角形后垂,鸟尾上卷,其上又有一圈冠垂尾小鸟。提梁两端兽首间饰以细密的“S”形夔龙纹。器、盖上四条凸起状扉棱,主体纹饰下以细密的云雷纹为地。器内壁及盖内铸铭文:“隹(唯)六月既望丁子(已),穆王才(在)奠(郑),蔑懋曆,易(賜)犬(绲)带。懋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休,用乍(作)文考曰丁宝尊彝。”记载了周穆王在郑赏赐懋绲带,懋称扬穆王的赐命、铸造这件礼器祭祀亡父的事情。该器的铸作应发生于穆王过世之后,根据器形和纹饰判断,应在恭王初年。
▲懋青铜尊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一公元前年)一级文物
山西闻喜“6.03”系列盗掘古墓葬案追缴
此尊喇叭口,长颈鼓腹,高圈足,通体有四道扉棱。颈部以扉棱为中心装饰八组蕉叶纹和四组相对垂尾小鸟纹,腹部饰两列长尾鸟纹,中部饰直棱纹,圈足饰两组卷尾长鸟纹,整器主体纹饰下以细密的云雷纹为地。内底铸铭文:“隹(唯)六月既望丁子(巳),穆王才(在)莫(郑),蔑懋曆,易(赐)犬(绲)带。懋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休,用乍(作)文考日丁宝尊彝。”此懋尊与懋卣装饰风格相同,内壁铸相同内容的铭文,属一人一时所作的同组青铜礼器。据铭文内容及器形、纹饰风格判断,应是西周恭王时期的标准器,为穆恭时期青铜器的特征提供了新的认识和判断标准,是近年出现的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青铜礼器之一。
▲青铜匜战国(公元前年一公元前年)二级文物
山西闻喜“6.03”系列盗掘古墓葬案追缴
匜是注水器,在行沃盥礼时,通常与盘组合使用。沃盥之礼,即商周时期宴飨时的净手之礼,用匜注水,以盘承接弃水。匜出现于西周中晚期,流行至战国。基本形制为腹部近瓢,前有注,后有鋬,早期多有四足。因形制近于瓢,学者推测其造型模仿自半瓢。
▲鸟形青铜灯战国(公元前年一公元前年}二级文物
山西闻喜“6.03”系列盗掘古墓葬案追缴
青铜灯是贵族的日常照明用具。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灯具是一种陶质的豆形灯,其形制直接从作为食器的陶豆演变而来。青铜灯在东周时才出现并逐渐流行,此后一直作为贵族的日用杂器,未进入高级礼器之列。然而,高级贵族使用的青铜灯仍堪称奢华,造型精美,设计巧妙,体现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智慧和精湛工艺。
▲蟠螭纹青铜镈春秋(公元前年一公元前年)一级文物
山西闻喜“6.03”系列盗掘古墓葬案从香港追缴
镈是大型打击乐器。文献记载“如钟而大”。实际上,镈与钟在形制上有较大区别:镈器腔两侧多为圆弧形,钟器腔两侧呈尖状;镈平口,钟凹口;镈基本为悬钮,钟有甬钟、钮钟之分。春秋早期以后镈较流行,且出现成列的编镈。
西藏
▲鎏金铜密集金刚像15—16世纪二级文物
西藏山南“8.18”系列文物盗窃案追缴
密集金刚是藏传佛教密宗修习观想的五大本尊之一,又称“集密金刚”或“密聚金刚”。在藏传佛教中尤其是格鲁派教法中非常重视密集金刚之法的观修。也有说密集金刚是从密宗五方佛中的东方阿閦佛化身演变而来的,在藏传佛教格鲁派教法中,据说密集金刚也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守护神。
传统的密集金刚造像也有自己的造像法度和艺术要求。一般而言,密集金刚是双身跏趺坐像造像,本尊有三头,三只眼,左头为白色,中头为蓝色,右头为红色。身色通常是深蓝色,有六只手臂,主臂两手拿金刚杵,拥抱明妃,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其余的四只手分别持法轮、火焰掌、莲花和宝剑。
密集金刚的造像一般都供奉在密宗殿之中,较大型的造像是泥塑彩绘,色彩艳丽分明,有文静与忿怒等不同的表情。壁画中的密集金刚更显得文静安详,而雕塑中的密集金刚则多了些威严沉思的动态感觉。
▲铜金刚亥母坛城11—12世纪二级文物
西藏山南“8.18”系列文物盗窃案追缴
金刚亥母,藏文名为多吉帕母(Rdo一jre一phag一mo)(“金刚猪母”),因猪在汉地十二生肖中属亥,故一般译为“金刚亥母”。金刚亥母是藏传佛教崇奉的一尊重要的空行母,密修本尊上乐金刚的明妃。常见造像有两种:单身像头戴骷髅冠,顶竖怒发,面有三目,全身赤裸,以璎珞和骷髅为饰,左手托盛满人血的嘎巴拉碗,右手持钺刀,左腿站立,踏邪魔外道,右腿屈曲悬空,身体作舞蹈状,头部右侧猪头是其形象的重要标识;双身像即金刚亥母与上乐金刚相拥而立。
在佛教传统教义中,猪是作为三毒(指每个人具有的贪、嗔、痴三种缺点)中“痴”的象征,痴即愚昧,所以金刚亥母自然就成了清除人们痴毒的斗士,她手上的钺刀既像刀又像钩,象征清除人的一切愚昧。手托满盛鲜血的嘎巴拉碗,象征她获得了极乐的体验,暗示其事业的成功。
四川
▲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明崇祯十六年(公元年)一级文物
“四川眉山5.1特大盗掘倒卖文物案”追缴
此金印印面阳文九叠篆书“永昌大元帅印”,印背面右侧阴刻楷书印名,左侧阴刻楷书“癸末年仲冬吉日造”。印背面上装饰虎形钮。有学者认为这是张献忠用印。该印是“四川眉山5.1特大盗掘盗卖文物案”追缴的核心文物,对后续江口古战场遗址的考古发掘以及考证遗址年代和性质极为关键。
江西
▲马蹄金、麟趾金西汉(公元前年一公元8年)年江西省南昌市海昏侯墓出土
这是西汉皇帝为了协调“嘉祉”,班赐给诸侯王的特殊赏赐物或纪念品。今陕西威阳市、西安上林苑、郑州市郊、辽宁新金县花儿山张店等都曾出土。
汉武帝后期,自然灾害频发,长期对匈奴战争,农民起义不断。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武帝以“西登”陇首,获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宜改故名。今更黄金为麟趾马蹄以瑞焉,下令铸马蹄金、麟趾金以彰显“祥瑞”。马蹄金、麟趾金的班赐对象为诸侯王,是强化诸侯王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举措。其发行数量有限,非民间上下通行的正式货币。
▲金饼西汉(公元前年一公元8年)年江西省南昌市海昏侯墓出土
金饼是汉代全国通行的法定货币,大多在克左右。金饼源于战国时期楚的“爰金”,但将一定量的黄金铸成金饼通行全国是从秦代开始的,汉代尤盛。今陕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广西、山西等地都曾有金饼出土,而海昏侯墓出土块,为数最多。
汉代金饼即通常说的“金币”,被视为“上币”。使用范围甚广,在酎金、市租、关税收金、赏赐、馈赠、聘后及国内民间大宗贸易中均起到—定作用。但以斤为单位的金币在小额市场交易中存在诸多不便,因此不是西汉币制的主体,西汉币制的主体是铜钱。
陕西
▲彩绘石雕佛菩萨三尊立像北魏晚期-东魏一级文物
陕西西安“12.25”跨省盗窃、倒卖文物案追缴
▲石雕菩萨头像北齐-随(公元年-年)三级文物
陕西西安“12.25”跨省盗窃、倒卖文物案追缴
▲石雕菩萨头像北齐(公元年-年)二级文物
陕西西安“12.25”跨省盗窃、倒卖文物案追缴
▲青铜盉春秋(公元前年一公元前年)三级文物
陕西澄城“11.25”特大盗掘古墓葬案追缴
关于青铜盉的用途,存在较多争议。王国维等学者推定其为酒器,指出盉可以调节酒之厚薄,还可用来温酒。西周早期以后也有和盘组合使用,功能近似后来出现的匜。盉最早出现于商代晚期,西周至春秋早期较为流行。
▲窃曲纹青铜簋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一公元前年)一级文物
陕西澄城“11.25”特大盗掘古墓葬案追缴
簋是主要用于盛装黍、稷、稻、粱等熟食的盛食器。这两件簋形制、纹祥、大小相同,由器盖和器身组成,盖面隆起,中有圈足式捉手;器身鼓腹,两侧各有一兽形半环耳,圈足外壁上等距离分布着三个兽首,其下各连接一个三趾兽蹄形小足。盖缘与器口沿下饰窃曲纹。
▲鎏金铜编钟战国晚期-汉初一级文物
陕西淳华“7.20”系列盗掘古墓葬案追缴
▲陶百业俑明(公元-年)二级文物
陕西淳华“7.20”系列盗掘古墓葬案追缴
▲白釉带托盏宋(公元年—年)三级文物
陕西凤翔“1.16”系列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案追缴
整器由盏及六瓣花纹高台形盏托组成,盏托足部装饰有四个海棠形镂孔,为宋金定窑系白瓷产品。宋金时期,定窑产量巨大,影响深远,远近瓷窑竞相仿效,形成庞大的瓷窑体系。考古发掘资料证明,今河北临城、井陉,河南鹤壁,山西平定、介休、霍县、阳城、盂县,四川彭县,江西景德镇、吉州等地均曾烧造过与定窑瓷器风格相似的瓷器。
定瓷有刻花、划花、印花、剔绘花及浮雕等装饰方法,纹饰图案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清晰,繁密有致,多取材于当时的缂丝、金银器上的图案。常见纹饰有水波、游鱼、走兽、飞禽、婴儿、花卉等,其中以花卉最为常见,如有牡丹、菊花、莲花等。鸟类则有凤凰、孔雀、鸳鸯、卢雁、野鸭等,多与花卉组合一起。此外还有云龙纹、狮球纹等。
▲白釉带温碗酒注宋(公元年—年)一级文物
陕西凤翔“1.16”系列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案追缴
这是一组盛酒、温酒的用具。注子带蹲狮形盖,鼓腹呈瓜棱形,弓形柄,短流,流口与注口基本相平。温碗花口,腹部刻瓜棱纹,带镂空高圈足,碗底有墨书“李”字及花押各一,此器或为窑主为李姓人家定制的,或是李氏窑主为标榜自己的产品而刻上的标记。
注子的使用始于晚唐,五代时盛行与温碗配套使用,即饮酒前将注子置于温碗中,温碗内盛热水用以温酒。宋代注子更为流行,多以金属、陶瓷制成,莲瓣形、瓜棱形器身比较常见。多有盖,盖钮形式变化多样,有狮形钮、象形钮等。宋墓出土实物中常见配套的注子、温碗。如年江西南城宋墓、年浙江海宁县东山宋墓、年江苏镇江谏壁北宋墓、年江西婺源县宋墓、年江西铅山县莲花山宋墓、年安徽繁昌县老坝冲宋墓均出土了瓷制温碗酒注;另外,年四川彭州宋代金银器窖藏出土了两副银温碗酒注,其中一件带莲盖六曲温碗底部有铭文“注子一付”,即《东京梦华录》所谓“注碗一副”,都证明注子、温碗是配套使用的。因为配套使用,固二者在器形上是协调一致的,即瓜棱形注子必配以瓜棱形温碗。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定窑烧瓷始于唐代,宋金时代繁荣昌盛,是北方地区声誉最高、影响最大的窑场,其产品除大量行销民间外,还是宫廷和官府用瓷的主要来源之一。元末以后逐渐停烧。瓷器以乳白、牙白的釉色及精美的装饰驰名于世。宋太白老人《袖中锦》一书曾将定窑产品列入“天下第一”项内。
青海
▲象纹金饰片唐?吐蕃(公元7—9世纪)二级文物
青海“3.15”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案追缴
此饰片整体轻薄,方形边框,边缘有钉孔。正中饰一象,长鼻大眼,张嘴长牙,一足抬起,作行走状。背上覆一圆毯,中心呈花瓣三角星芒状。象身周围环绕以不规则的卷草纹样。
▲奔鹿纹金饰片唐?吐蕃(公元7—9世纪)二级文物
青海“3.15”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案追缴
此饰片整体轻薄,花纹錾刻而成,周缘有钉孔。鹿的形象雄壮,肌肉突出,策蹄飞奔,枝角硕大,毛发用短线连续錾刻,腹部鱼子为地。鹿的细节表现极为丰富生动。
▲人身鱼尾形金饰片唐?吐蕃(公元7—9世纪)一级文物
青海“3.15”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案追缴
此饰片整体轻薄,花纹錾刻而成。整体呈长条形,前宽后窄,周缘有钉孔。前端为人物形象,束发额带,后飘绶带,着翻领袍服,左持来通,右抓羽尾,身带双翼,下为鸟足,身后为回旋鱼身鱼尾,有鱼鳞纹饰,镂空处原镶嵌有宝石,已脱落。器物可能属于剑鞘的装饰。
▲金覆面唐?吐蕃(公元7—9世纪)二级文物
青海“3.15”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案追缴
覆面是葬礼中覆盖在死者面部的遮盖物。此组覆面由眉毛、鼻、眼、嘴组成,一眼缺失。眉毛弯曲上扬,鼻梁挺直,鼻翼凸出,眼睛弯挑,嘴唇闭合。各部分均施以方格镶嵌绿松石,绿松石大部分已脱落。
甘肃
▲垂鳞纹青铜鼎春秋(公元前年-公元前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出土
▲窃曲纹青铜甗春秋(公元前年-公元前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出土
很多展品不是第一次见,再见也是觉得亲切不少……
索性这些珍贵文物被追缴
但还有很多出土文物消失在世人的视线中……
莫伸手
伸手必被捉
记录(34)国博之海宇会同-元代瓷器展
记录(35)国博之佛造像展厅重启记(1)
记录(36)国博之佛造像展厅重启记(2)
记录(37)国博之佛造像展厅重启记(3)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