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戳
文博考研之旧石器时代整理(二)
文博考研笔记
旧石器时代考研真题选摘
文博考研之新石器时代整理(七)—华南、辽河流域
文博考研笔记
新石器时代考研真题选摘
文博考研之夏商周考古整理(五)—其他地区
文博考研笔记
夏商周考古考研真题选摘
文博考研之战国秦汉考古整理(二)
文博考研名词解释之考古学家
文博考研之瓷窑整理
五、埋葬制度
1、战国墓葬
(1)发展概况
①在形制、葬品、葬式以及墓地布局等方面虽与春秋晚期墓葬有密切联系,但出现了新现象,表现在丧葬礼制上的约束在不断松弛以至基本消失
a.大中型墓虽用鼎,但普遍不合于礼数
b.人殉时有发生,但数量和人数都减少
c.土坑竖穴墓和木椁墓依然流行,但出现了洞室墓、空心砖墓等新形式
d.各国墓葬制度有鲜明的地方忒按,也受明显的等级制度约束
②都城附近多分布王陵和贵族大墓,与平民墓分别集中于不同地点,但族墓制度的执行已不甚严格,出现大小墓杂错现象,反映族墓制度的松弛和走向解体的过渡迹象
(2)战国封君和贵族大墓
①战国早期
a.早期大墓多无墓道,随葬铜礼器,在春秋晚期,墓中铜礼器组合就出现了以豆代簋的现象,墓的东北面为车马坑,青铜器多为鼎、豆的基本组合,殉人现象在早期大墓中时有发现
b.年河北易县燕下都九女台是目前已发掘的战国早期规模最大的燕国墓,出土陶器组合显示出墓主人身份的高贵
c.年发掘的山东临淄故城郎家庄战国早期1号大墓,无墓道,发现陪葬坑及殉人6个
d.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是江淮地区战国早期的大型木椁墓,墓室为长方形和方形组合的四室空间,彩绘漆木棺22具,东室为主室,西室有陪葬棺13具,中室礼乐器为主,北室车马器、兵器等
第一,该墓中室的青铜编钟是最重要的发现,出土管乐、弦乐、打击乐器俱全
第二,许多器物运用浮雕、透雕、镂孔、错嵌技艺,纹饰华美,工艺高超,尊盘是失蜡法工艺的代表,金盏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先秦金容器
第三,出土铜器铭文中多处有“曾侯乙”
②战国中期
a.大型墓少数出现墓道,随葬品多使用仿铜陶礼器,与青铜礼器并用,墓葬制度表现出明显的战国特征,器物以鼎、豆、壶为基本组合,墓上发现有享堂建筑的基址
b.中山国大墓反映出我国陵寝制度至此基本完善
第一,中山国大墓共发现6座,都有高大封土堆
第二,一号墓的十五连盏灯和六号墓的银首人俑灯都是艺术珍品
③战国晚期
a.晚期大墓多有墓道,各地墓葬形制和葬品的共性增多,都有高大封土堆和斜坡墓道,平面为甲字形或中字形
b.齐地大墓自春秋以来石砌椁室仍流行
(3)战国中小型墓
①地位:数量最多,最能反映一个时期的丧葬特征
②特点
a.中型墓墓主为下层贵族和部分富农,流行长方形竖穴木椁墓,一棺一椁,墓圹一般长2-4米,随葬成套陶礼器
b.小型墓墓圹长度3米以下,墓主为平民,有棺无椁,随葬陶器
(4)各地墓葬
①三晋两周地区的周墓
a.中小型墓墓室内多有壁龛,流行屈肢葬,小型墓为土坑竖穴墓,有棺无椁或无棺无椁,随葬陶器
b.战国早期中小型墓流行头端壁龛,有生土或熟土二层台,一棺一椁或单棺无椁,屈肢葬占多数,郑州地区以直肢葬为主,随葬品以陶器鼎、豆、壶为基本组合
c.中期屈肢葬增多,葬品仍以陶器鼎、豆、壶为基本组合,洛阳地区中型墓用石圭随葬,开始出现洞室墓和夫妻合葬墓
d.晚期竖穴土坑墓与洞室墓并行,葬品组合为鼎、盒、壶
②关中地区的秦墓
a.早期秦墓土坑竖穴为主,晚期多竖穴土洞墓,中原地区受秦墓影响,到战国中期才开始使用洞室墓
b.洞室墓以竖穴为墓道,在墓道底部一侧开土洞为墓室,一般有墓室长轴与所在墓道的边平行和垂直两种
c.流行单人葬、屈肢葬,屈肢葬蜷曲程度甚于三晋两周地区,除一棺一椁、单棺无椁外,还有儿童瓮棺葬
d.以日用陶器为主要随葬器物,没有固定组合关系,茧形壶、蒜头壶(瓶)、釜等是秦典型器
③江淮地区的楚墓
a.南方楚墓主要发现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b.中小型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一棺一椁或单棺无椁,膏泥填塞墓室周边,有良好保存条件,漆木器、简牍发现较多
c.棺的形制变化多端,常见有悬底弧棺、悬底方棺等
d.中型墓随葬仿铜陶礼器
④长江下游吴越地区墓
a.吴越地区受到楚文化影响,在墓葬制度上有吴、越、楚文化交互影响的特点
b.以土坑竖穴为主
c.木椁墓有椁室分箱的现象,有的用独木棺具
d.使用楚墓中常见的鼎、簋、壶组合,随葬印纹陶、青铜剑或木剑,地方特色显著,晚期开始使用鼎、盒、壶等三晋地区陶器组合
2、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坑
(1)秦始皇陵
①位置:陕西临潼,地势西北低东南高
②城垣:两重夯土垣墙围城,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窄,风土在内城南半部,内、外城垣四面皆有城门遗址
③整体布局
a.封土和地宫
地宫在封土之下,封土居内城中部偏南,人工夯筑,呈覆斗形
b.内城
第一,内城东北有一小城,小城中心部有陪葬墓区,但无封土,西北部为便殿遗址
第二,内城西南角发现一陪葬坑,有木车、陶俑和大量马骨架,或为某种机构的象征
第三,封土北侧发现大型陪葬坑一座
c.内外城之间
第一,内外城之间有做奉祭品的“骊山食官”遗址,管理陵园的园寺吏舍遗址等
第二,陵东南米有一座陪葬坑,内有石铠甲、石兜鍪
第三,石铠甲坑南40米有另一陪葬坑,内有一青铜巨鼎和一批彩绘陶俑,是目前所知最大的秦鼎
d.外城以外(陵园外围)
第一,位于陵外城垣以东米的兵马俑坑是目前秦始皇陵区最重要的发现
第二,陵东南骊山北麓有人工夯筑的保护陵园的防洪堤遗址,称为五岭遗址
第三,陵西赵背户村发现修陵人墓地两处,西北角郑庄村南发现石料加工场
第四,发现陵园东北的K陪葬坑为地下坑道建筑,是迄今秦始皇陵园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木结构建筑
第五,已探明陪葬坑有座
④地位及影响
秦始皇陵在中国陵寝发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了西汉帝陵的建制并对后世帝陵产生深远影响
(2)兵马俑坑
①位置:秦始皇陵外城墙东米处
②坑内布局
a.1号坑平面呈长方形,武士俑个、战车6乘、陶马24匹,是步兵、车马混合编组的军阵,其排列方式是当时军阵的实际反映
b.2号坑平面呈曲尺形,为步兵、弩兵、车兵、骑兵、车骑兵结合的四个军阵混合编组
c.3号坑平面呈凹字形,可能是指挥部
d.4号坑是尚未建成的空坑
③俑坑结构
兵马俑坑为地下坑道式木结构,三个坑的营造方法基本相同
④兵马俑坑的意义
a.出土俑数量大,涉及兵种齐全,阵列整齐,是研究秦代军队阵列的可靠资料
b.陶俑制作表现出高超的制陶技术并有很高艺术价值
第一,兵俑身份不同,装束不同,是研究秦代服饰的重要资料
第二,秦俑大小同真人真马,制作以塑为主,塑模结合,分件制作,烧成绘彩,工艺复杂
第三,制作的俑形态各异,面目、表情各不相同,是重要的地下雕塑艺术宝库
第四,俑坑出土的兵器制作精密,在冶金工艺中至今仍有重要应用价值
c.兵马俑坑的朝向对于秦陵朝向的确定有重要意义
d.是我国的重要文化财富
3、汉代墓葬
(1)汉代墓葬的总体特点
①发现的数量巨大,有帝陵、诸侯王墓和诸多中小型墓
②结构类型有竖穴木椁墓、土坑墓、土洞墓、崖洞墓、砖室墓、石室墓等,黄肠题凑墓、空心砖墓、画像墓、壁画墓等是其中的特殊类型
③西汉时木椁墓走向消亡和砖室墓开始流行的时期,汉代以后砖室墓成为我国古代墓葬的主流形式
④汉代人丧葬观念发生变化,墓葬建材改变,使墓室有利于家族多室合葬及模仿生人居室的形式;厚葬成风,随葬品中大量使用涉及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陶质模型明器、动物和人物偶俑造型
(2)汉代帝陵
①我国帝陵的发展
帝陵和后陵是各时期墓葬的特殊类型,我国的陵寝制度成熟于战国时期,至秦始皇陵更为完善,其形式为汉代及以后所继承
②西汉帝陵
a.概况
西汉11帝,除文帝霸陵在白鹿原、宣帝杜陵在杜东原外,其余都在咸阳原上,沿成国渠遗址,自西向东跨百余里,分别为: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成帝延陵、元帝渭陵、哀帝义陵、惠帝安陵、高祖长陵景帝阳陵
b.布局特点
第一,方形封土。汉陵封土一般高30米,边长-左右,武帝茂陵最大
第二,方形陵园。都有夯土围墙围成的方形陵城,封土居于陵园的正中
第三,后妃墓居东,形制同帝陵而略小
第四,寝庙制度。寝殿设于陵园中近处,包括寝殿和便殿两组建筑,都是供奉皇帝生前所用衣冠并定时进行各种祭祀的场所
第五,陪陵制度,陪葬墓在帝陵东边或东北边,最多的是长陵
第六,丛葬俑坑,有各种人物俑、动物俑和车马、生活用器等从葬坑,代表帝王生前政府机构及设施
第七,陵邑制度
③东汉帝陵
a.位置:东汉帝陵多分布在洛阳故都附近,其制度相比西汉变化较大
b.布局特点
第一,南北两个陵区,北兆域在邙山,5个: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南兆域在洛河以南,6个:明帝显节陵、和帝慎陵、章帝敬陵、殇帝康陵、质帝静陵、桓帝宣陵
第二,圆形封土,自刘秀原陵开始改变
第三,砖(石)筑墓室
第四,后妃同茔异坟而葬
第五,不筑园墙、陵邑,从明帝开始不筑陵园围墙、不设陵邑,陵园用临时性的竹木屏篱——行马围成,地表不见痕迹
第六,陪葬制度,东汉不再使用西汉帝陵封土内外复杂的外藏系统
第七,寝庙制度,明帝开始废除一帝一庙的制度,把历代神主汇集到一个祖庙之中,实行同堂异室的办法,从此陵寝制度和宗庙制度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3)两汉诸侯王和列侯大墓
①总况
a.诸侯王和列侯墓都有长竖穴,多重棺椁或黄肠题凑,或石室墓、砖椁墓崖洞墓,葬品丰富,有车马、铜漆礼器、日用器及大批陶器、玉石器、木器等,有的有玉衣
b.诸侯王墓、列侯墓是汉代上层丧葬制度的代表,反映了除帝陵外的一种墓葬类型最高和最完善的层次
②木椁墓
a.概述
木椁墓继承商周传统,但制度并没有那么严格,诸侯王和列侯墓3-7重棺椁,南方3-4椁箱,椁一般不再分层,随葬鼎、盒、壶等成套铜、漆礼器组合,主要流行于西汉,东汉诸侯王墓不再使用
b.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的长沙市。-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先后发掘了3座西汉时期墓葬。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三棺及垫木所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墓葬内的随葬品十分丰富,共出土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印章、封泥、竹木器、农畜产品、中草药等遗物余件。此外,墓葬中还出土有保存完好的女尸1具以及中国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方剂书籍帛书《五十二病方》。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
c.海昏侯墓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主墓、墓园及周边侯国都城遗址的完整性在国内独一无二。其墓主被确认为汉废帝刘贺。两座主墓、7座陪葬墓、一个陪葬坑、园墙、门阙、祠堂、厢房等建筑构成,内有完善的道路系统和排水设施,具有汉代高等级墓葬所包含的许多重要元素,反映了西汉列侯的墓园制度,对研究西汉列侯的园寝制度价值巨大。墓中发现的竹书《论语·知道》篇被认为可能属于失传的《论语》的《齐论》版本。出土文物1万余件,五铢钱10余吨,马蹄金、麟趾金、金饼、成套编钟、编磬、韘形佩等。最早孔子画像和记录孔子生平的屏风。它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带有真车马陪葬坑的墓葬,将中国千文一贯币制推至西汉年代。
d.罗泊湾汉墓
位于广西贵港市罗泊湾村,M1封土经层层夯筑而成,墓道东有车马坑。椁室呈凸字形,由盖板、壁板、底板用榫卯扣合,用木板隔成前、中、后室,主棺为双层套棺,出铜镞、木鼓、六博棋盘、大量耳杯、漆盘等。椁室木板下有7个陪葬坑,每坑1棺1人,北端出土羊角钮钟、九枝灯等青铜器和三面铜鼓,根据“从器志”,随葬器物应十分丰富。该墓结构特殊,墓主应为某代西瓯君,M2墓主为M1主人之妻。
e.双乳山汉墓
位于济南长清。西汉武帝末年济北国刘宽墓。是一座大型石圹木椁墓,依山凿石开圹。总面积0多平方米,-发掘,出土玉剑、玉覆面等0多件,是我国所发掘汉墓中唯一没被盗的。
③黄肠题凑墓
a.概述
木椁墓中的特殊形式,规格更高,墓主是诸侯王或诸侯王级的高级贵族,黄肠题凑即椁室为四周用柏木枋(即方形木)堆成的框型结构。所谓“黄肠”,即黄心的柏木,就是去皮后的柏木,即堆垒椁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色黄。“题凑”在结构上的基本特点,一是层层平铺、叠垒,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头皆内向”,即题凑四壁所垒筑的枋木(或木条)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以西汉早、中期为多,东汉有仿效的石条题凑墓,地域分布上不见于长江以南
b.北京大葆台汉墓
位于北京丰台区黄土岗,南半段呈斜坡状,墓道北的椁室象征车马库,墓圹双层外廊,与甬道壁相连,题凑为界,模仿地上宫室建筑的趋向非常明显,M1的主人可能是广阳顷王刘建。内回廊壁以内构成前、后两室,前室象征前堂,柱梁架构成厅堂,发现动物骨骼,后室象征后寝,二椁三棺,发现大量玉器、玉衣残片。墓底铺木板,墓内外填充有木炭和白膏泥,它是我国首次发掘的黄肠题凑墓,其规模之大、用材之广迄今仍居同类墓之首
c.定县北庄汉墓
是一座砖室墓,墓室四周以黄肠石作围墙,顶盖石块,沿用题凑的垒法,筑题凑于砖室外侧,出土鎏金铜缕玉衣片。是东汉中山简王刘焉与其王后的合葬墓,墓道一侧附耳室,墓室平面呈凸字形,由甬道、横列前堂、方形后室和回廊组成。
d.大云山汉墓
位于江苏淮安大云山顶,于9年底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勘探与发掘。现已确认大云山顶部是汉代的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园,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考古显示周边曾有米见方的围墙,里面曾经有密集的建筑群,陵园东门尚有道路、阙基等遗迹存在。经过鉴定,这是一处西汉早期的规格极高的夫妻同冢异穴合葬墓,墓主人是江都王刘非。当地人称之为“龙塘”。1、2号墓均发现黄肠题凑,其中还出土了一件铜铍,其带刃的前端类似短剑,长约30厘米。虽然距今至少已有年,但黑色的铍身仍泛出幽暗的光芒,其铍尖和锋刃似乎并没有缺损。铍身上的暗花纹是极少数精致的剑、戈、矛上所饰的菱形、米字形及火焰状几何装饰,只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所出的兵器之上,是吴越青铜兵器铸造中特有的绝技。暗花纹技术早已失传,再加上发现量极少,技术上对暗花纹尚无法完全复制,这些花纹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如今已成谜。
e.汉广陵王墓
位于江苏高邮,初步考证墓主人系西汉广陵王刘胥夫妇同茔异穴合葬墓。其木梓面积比湖南马王堆汉墓大18倍,代表古代最高礼仪的葬礼“黄肠题凑”,并出土金缕玉衣残片。墓中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有玉器、铜器、漆器、陶器、木佣、车等器物。出土的随葬品中的漆器、木雕制作非常精美,特别是漆塌、木履和成套的浴具为汉代考古少见。
f.东汉晚期,河南孟津送庄汉桓帝时期的贵族墓黄肠石墓采用砖石结构,由墓道、墓门、前室、前侧室、后室组成,以石块直接砌筑墓壁,墓顶、墓底用砖构筑,此后,汉代题凑之制绝迹
④崖洞墓
a.汉代依山为陵、凿山为藏的一种墓葬形式,已发掘的西汉诸侯王墓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象征和模仿地上生活比木椁类更有优势,主要集中于黄淮之间的东部地区
b.徐州北洞山汉墓
位于江苏徐州,石室凿制而成,其上又加封土夯筑,规模宏大。主室坐北朝南,前有墓道、甬道,甬道中用巨石堵塞。主体建筑有侧室、耳室、前堂、后寝8间,主室墙面用石粉涂平,髹漆后再涂朱砂,用以防腐防潮。附属建筑共计11间,当为其府库仓储,有储藏室、更衣室、浴间、厨房、井、灶、厕所等,还有舞乐宴饮的场所(出大批残舞乐俑)。还出有铜印,如“楚宫司丞”、“虹之左尉”等印,墓主可能是西汉前期分封彭城的第五代楚王刘道
c.河北满城汉墓
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崖洞墓。刘胜墓全长约52米,最宽处约38米,最高处约7米,由墓道、车马房、库房、前堂和后室组成,窦绾墓和刘胜墓的形制大体相同。两墓的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共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著名器物。满城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件科学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揭示了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墓葬结构和埋葬制度,为研究汉代冶炼、铸造、漆器、纺织等手工业和工艺美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⑤石室墓
a.以石块砌筑墓室,只有竖穴岩坑石砌墓一种,主要分布于江苏徐州楚王山,河南永城窑山、僖山,山东巨野红土山,广东广州象岗,墓主为第二代南越王文帝赵眜
b.南越王墓
位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玺金印”一方以及“赵眜”玉印,证明陵墓主人的身份。南越王墓为一座"凿山为藏"的石室墓,采用竖八凿洞的方法构筑而成。平面呈"早"字形,建筑面积约平方米,墓室按照"前朝后寝"规格布局,共分7间。前部三室为前室和东、西耳室,后部四室为主棺室、东西侧室及后藏室。墓内随葬品丰富,品类繁多,出土金银器、铜器、铁器、陶器、玉器、琉璃器、漆木器、竹器等遗物0余件。其中以"文帝行玺"金印和"丝缕玉衣"最具价值。
(4)汉代中小型墓葬的类型
①汉代墓葬分类
汉代墓葬数量最多的一类,分土坑竖穴木椁墓、土坑墓、洞室墓、砖室墓、空心砖墓、石室墓、画像石墓、画像砖墓、壁画墓、崖洞墓等
②土坑竖穴木椁墓和土坑墓
a.西汉时期
第一,土坑竖穴木椁墓主要流行于西汉早、中期,无椁是下层人士普遍使用的墓葬形式
第二,上卿、郡太守至县令,多使用中型木椁墓,单棺或双棺,随葬铜漆礼器
第三,下层官吏、中小地主和少数富农用单棺小型木椁墓,随葬以鼎、盒、壶等陶器为主,有模型明器
第四,无官秩的庶民使用单棺土坑墓,随葬少量陶器
第五,贫民用大小仅可容身的土坑为墓室
第六,西汉棺仍以榫卯拼接,东汉普遍使用铁钉
第七,湖北云梦大坟头M1是西汉早期一座长方形木椁墓
b.东汉时期
第一,竖穴木椁墓基本被砖室墓取代,在华南、江浙一带还有少量发现
第二,华南地区有一种砖木结构墓,是由木椁墓向砖室墓的过渡形式
第三,江浙一带继承了西汉形制和构造方法,以楠木为棺具,椁室设有箱
③西汉洞室墓
又称土洞墓,最早战国早期出现,在关中是西汉墓葬的主流形式,大致可分竖井墓道洞室墓和斜坡墓道洞室墓两种
④空心砖墓和砖室墓
a.空心砖墓
是砖室墓的一个特殊地方类型,早期多平顶单棺空心砖,后期多双棺空心砖合葬墓,东汉小砖墓流行全国,中原、关中地区的空心砖墓消失
b.砖室墓
西汉中后期小砖墓首先流行于关中、中原地区,东汉遍及全国,与竖土坑墓成为最常见的墓葬类型,砖室墓大小不一,往往设有耳室,以单券墓为多见。整个东汉,券顶墓始终是最主要的形式,东汉中晚期出现了双穹窿顶墓,更适合进行祭奠等活动
⑤壁画墓和画像砖、石墓
a.特点
既是墓室的装饰艺术作品,又是生人思想、社会习俗、生产生活和丧葬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一般墓主以官僚、富豪、地主为主
b.壁画墓
用彩墨、毛笔在墓室内壁上作画,西汉晚期,壁画墓例开始多见起来,主要为东汉时期,规模一般较大,分布只见于长江以北,突出代表是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晚期壁画墓
c.画像砖墓
河南画像砖墓集中于南阳、郑州、洛阳一带,南阳又以新野最集中,画像砖为空心砖和实心大砖,用作墓的门柱和门楣,或镶砌于墓壁之上;四川画像砖墓主要分布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地区,流行于东汉晚期至蜀汉的券顶多室墓,画像还多见南方水田农作以及煮盐、捕鱼、射雁等场景
d.画像石墓
在造墓石上雕刻各种画像用以装饰墓室的画像石墓,自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盛于东汉而弱于魏晋,集中分布于鲁南、苏北、河南南阳和陕北地区
⑥崖墓
a.又称崖洞墓,西汉崖洞墓主要分布于江苏徐州、河北满城、山东曲阜等地,徐州最集中,是西汉诸侯王(后)墓葬的一种类型
b.东汉集中分布于川渝一带的古巴蜀地区,墓主由高官到普遍平民,崖墓、画像砖墓和地面石阙构成了川渝地区东汉考古的一大特色
c.川东和重庆地区的崖墓规模要小很多,构造简单,缺少画像和彩绘
(5)汉代墓地布置及丧葬习俗
①家族墓地
a.西汉单纯聚族而葬的家族墓地逐渐兴起,西汉晚期开始,大家族持续几代人葬在同一块墓地上,盛行“归旧茔”
b.多室墓都有斜坡或阶梯型墓道,便于多次埋葬
②地面设施
a.两汉都有大小不等以夯土筑成的坟丘,崖墓以山为陵
b.大墓前建有祠堂
c.西汉出现我国最早的墓前石刻造像,如霍去病墓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而又保存最完整的墓前石刻造像,东汉大墓墓前石刻增多,立于神道两侧
d.东汉大中型墓多有地上石祠、石阙、列兽、墓碑等配套设施,如山东长清孝堂山石祠
e.西汉墓地用阙只在帝陵围墙四边门的位置发现,是门阙形式的土阙
f.墓碑可能出现于西汉,但目前所见最早实物为永汉墓碑
③随葬品
a.战国到西汉,西汉到东汉,丧葬观念一直在不断变化中,砖、石墓兴起,墓葬结构日益模仿生人住宅的布局形式,同时厚葬成风
b.稍具规模的墓葬,随葬品种齐全,数量众多,既有实用物品,也有模型明器
c.西汉墓葬中漆器数量增多,青铜器减少且不作为礼器
d.东汉前期生活用器类的明器极为流行,其他模型明器的种类增多,中期开始房屋、楼阁和各式人俑、动物俑成为特色
e.摇钱树流行于汉晋石器,以川渝最为集中
④玉敛葬俗
a.两汉都有发现玉塞,主要出土于高级贵族墓
b.战国大中型墓中使用幎目和玉覆面,可能是玉衣的前身
c.西汉金缕为多,且最为尊贵,东汉多见铜缕和银缕,广州南越王墓发现丝缕玉衣
⑤买地券、镇墓文和镇墓兽
a.东汉中后期出现的有鲜明道教文化色彩的随葬文字材料,表示墓主对这块墓地的所有权不可侵犯,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券文写或刻在砖、铁、石板等上,南宋还有铁铸的买地券,性质大小与墓志相像。
b.东汉中后期流行镇墓券
c.用朱书将镇墓文写在一种固定形式的瓶或罐上的,称为镇墓瓶(罐),流行于东汉中后期至魏晋时期墓葬,多为求福辟邪,属道教思想
d.东汉墓开始流行使用镇墓兽
六、货币和度量衡
1、货币
(1)历史发展
战国秦汉是我国货币发展史上第一个繁荣期,战国币制列国各有特点,中期开始出现明显统一趋势,秦半两最终统一天下货币,一直延续到汉武帝废半两,行五铢钱,唐初铸开元通宝以前,五铢钱一直是主流的货币形式
(2)战国货币
①铜币大量出现,民间用货币单位计算物品价值,税收有“刀布之敛”
②就货币形态区分,有布币、刀币、圜钱、铜贝、金版等
③布币
仿自青铜农具铲,主要流行于三晋两周之地,春秋流行空首布,战国以平首布为时代特征
a.三晋两周地区的布币
主要出土于以河南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战国中期布币由空首变为平首,平首布主要有平首尖足布、方足布、桥足布和圆手圆足布几种
b.燕国布币
战国晚期开始铸行布币,形制同三晋平首方足布基本一样,只是面文地名不同
c.楚国布币
第一,楚国通行铜贝和金版,战国中晚期开始铸行一定数量的布币
第二,殊布当釿布是战国中晚期楚国铸造的主要布币
④刀币
刀币由刀子演变而来,主要有齐国、燕国和赵国,以前两者最为盛行和发达
a.齐国刀币
有节墨刀(最早出现和最重)、齐大刀(使用时间最长,数量最多)、齐明刀
b.燕国刀币
尖首刀、明刀
c.赵国刀币
赵国是流通布币,但受燕影响或燕赵贸易的需要,铸行了少量刀币,特征是形体小,刀背平直
⑤圜钱
又称圆钱、环钱等,体圆有孔,便于流通和携带,铸行地区有秦、三晋两周、燕国和齐国,有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两种
a.三晋两周地区的圜钱
第一,圜钱流行于战国中晚期,货币单位是釿
第二,魏国最早铸行圜钱
第三,赵国在战国晚期也铸造圜钱
第四,两周圜钱铸行于战国晚期,有西周、东周和安臧三种
b.齐国圜钱
战国晚期开始铸行圜钱,圆形方孔,背平素
c.燕国圜钱
战国末年铸行圜钱
d.秦国圜钱
第一,秦国是圜钱流通的主要地区,有圆孔无郭、方孔有郭和方孔无郭等性质,币值以珠(铢)、两为单位,铸行于战国中晚器
第二,早期为圜钱圆孔
第三,方孔钱出现稍晚,钱文多见两甾、半两
第四,两甾钱发现较少,半两钱圆形方孔无郭是秦后期流行的主要货币,其铸造和广泛流通,首先在国境内统一了货币,为统一全国币制打下了基础
⑥楚币
a.铜贝和金版
又称蚁鼻钱、爰金,是楚国主要货币
b.蚁鼻钱
形体较小,椭圆形,上尖下圆,尖头有一穿孔,面上有阴文似蚂蚁状,在两湖、河南、安徽等地有出土
c.爰金
块形金版,印记以“郢爰”为主,主要发现于江苏、安徽两地
(3)秦半两
秦始皇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标志着秦始皇在货币上的大一统,还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并影响到相邻国家和地区,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秦半两”奠定“圆形方孔”的古钱币造型。“圆形方孔”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
(4)汉五铢
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最早出现在西汉武帝年间。是以重量为单位的货币,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钱径2.2cm左右,面纹五铢,魏晋南北朝、隋都曾铸造五铢钱。唐开元通宝的出现正式宣告五铢钱的结束。
(5)新莽货币
①币制改革
王莽从居摄二年起,推行了四次以上的货币改制,仿秦碧铸行刀、布、泉钱
②主要货币类型
a.刀币
错刀、栔刀、大泉五十
b.泉钱
六泉、货泉共七种
c.布泉
货布与货泉同铸
(6)汉代金币
①西汉时期有金五铢、金货泉,但十分罕见,古书记载武帝曾铸麟趾金、马蹄金以应祥瑞
②汉代金币以金饼为主
③马蹄金、麟趾金只用于皇帝的赏赐
2、度量衡
(1)历史发展
商周度量衡制度已较完善且有相应管理制度;春秋时期度量衡制度较混乱;战国为了便于商品流通,各国变法中多涉及到度量衡的整理和统一,各国间仍有较大差异
(2)秦国的度量衡
秦代是列国中度量衡较为完善的国家,对东方六国都有一定影响,商鞅铜方升是孝公十八年颁发的秦国标准量器
(3)钧益砝码和楚国的衡制
楚国实行镒、两制
(4)田氏三量与齐国量制
左关铘、陈纯釜、子禾子釜被称为田氏三量,铭文中都有“左关”字样
(5)王莽新嘉量与汉代量制
①中国度量衡制度有系统完备之记录始于汉代,汉承秦制,度量衡单位、进制不变
②王莽嘉量是王莽颁发的标准量器,五量合一,共有斛﹑斗﹑升﹑合﹑龠五部分,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科技理念
北京式古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品牌:
北京式古堂教育·文博考研考证网
文博考研路上,有我一路相随!
更多文博考研初试和年文博复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