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一种世界流行的代谢病,可发生于不同国家及不同种族人群,其患病率与遗传、性别、年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经济发展程度、治疗药物、其他疾病、采取的诊断标准等诸多因素有关。
No.1
家族遗传
痛风是一种遗传缺陷性疾病,具有遗传倾向。目前认为痛风的遗传方式一般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部分为x连锁遗传。原发性痛风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约10%~25%有痛风阳性家族史。痛风患者的近亲中约有5%~25%有高尿酸血症,另有不到1%患者为酶缺陷所致。对于家族中有痛风史的人,患痛风的可能性大于其他人。
No.2
体形
痛风常被称为"富贵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较为肥胖的中年男性,尤其是不爱运动、进食肉类蛋白质较多、营养过剩的人。是常并发高血脂(高甘油三配)、高血压病等。因此就痛风的发病来说,肥胖的人高于瘦人,营养过剩高于营养一般的人,中老年人高于年轻人。
No.3
种族与地区
痛风的发病率因种族和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欧美国家痛风的发病率较高,约占总人口数的0.13%~0.37%,年发病率约为0.20%~0.3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痛风在东方民族患病率很低。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飞速发展,蛋白质类食品成倍增加,如今痛风已成为日本的常见病。
我国台湾地区也是如此,据资料报道,台湾农村痛风的发病率为0.16%0,城市及周边地区痛风的发病率为0.67%0。
我国于年首次确诊2例痛风病例,年前仅报道25例痛风,至年已有千余例痛风病例报告,其中尚不包括大量漏诊和误诊的病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高蛋白食物的摄入,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亦在不断增加,据统计已接近一亿。
No.4
年龄
痛风的发病亦有明显的年龄特征。绝大多数患者在40~55岁之间,平均起病年龄大约为45岁,年龄最大的可超过70岁;年轻人甚至少年儿童也可患痛风,但临床非常少见。
因此对儿童、绝经前妇女及30岁以下的男性诊断痛风时应该慎重。近年来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变化,痛风的发病年龄也在提前,40岁以前发病者已非少见,必须引起重视。
No.5
性别
性别对痛风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影响。有资料表明男性痛风占痛风患者总数的95%左右,呈现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的性别发病特征。
但女性痛风患者发病年龄几乎都在绝经期之后(继发性痛风除外),月经正常的妇女尤其是年轻妇女极少发生痛风症。这可能由于雌激素对肾脏排泄尿酸有促进作用。
No.6
职业
痛风主要发生于生活条件优越的上层人士。临床调查表明,高收入的中上层社会人群痛风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平民与体力劳动备城市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血尿酸水平与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呈明显的正相关。
在我国,痛风患者中以干部、企业家、知识分子等从事脑力劳动者以及所谓的“白领"阶层居多,可能与这部分人条件优越、待遇丰厚、体力消耗少、生活水平较高有关。
No.7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对痛风的发病率可能有一些影响,但远不如遗传、种族、生活条件等因素那么明显。在我国,青藏高原游牧地区的痛风发病率较高。
高原缺氧特别是从平原进入高原者由于缺氧患高山不适应症、高山红细胞增多、高山高血压及高山心脏病等,可继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有人在西藏高原观察到汉族人移居西藏后痛风患病率增加,而一些来自内地的汉族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当他们返回内地后,大部分患者痛风性关节炎不再发作,究竟是食物改变还是高原缺氧所致尚难以定论,但地理环境因素确实可影响痛风的发病。
看完一定也把文章放到朋友圈里,提醒朋友们也看看,现在有高尿酸、痛风的人真的不少,早点儿看到,就能少遭不少罪~
以往文章欢迎点击查看
痛风病友在治疗痛风的时应该避开那些误区?
痛风患者适合喝什么样的水?
平时不注意痛风的治疗,后期会有生命危险!
痛风的这些现象,你都知道吗?
痛风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
温馨提示】阅读是一种成长,转载是一种智慧,分享是一种美德,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智慧的你懂得分享,帮助更多朋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