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司法部证实将引渡孟晚舟,一场艰苦的

善良的人们一直为之祈祷,但该来的还是来了!

22日,加拿大《环球邮报》援引加拿大驻美国大使麦克诺顿的话称,美国已经通知加拿大政府,美方计划正式提出引渡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到美国受审的要求。

麦克诺顿同时还抱怨,加方“很不满”加拿大公民“被惩罚”,“美国才是强力要求执法的一方,但付出代价的却是我们。”

但问题在于,孟晚舟现在是被加拿大扣留的,加拿大自身有裁量权。

第一,根据《加美引渡条约》遵循的“双重犯罪原则”,只有当请求国与被请求国双方都认为某种行为构成犯罪并加以处罚时,才可以引渡。美国指控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依据的是自身对伊朗的单边制裁,与加拿大法律无关。

第二,根据加拿大《引渡法》,加拿大司法部长可以通知法院终止引渡程序,则孟女士将会被立即释放。

23日,加拿大外交部长弗里兰在瑞士参加达沃斯论坛,彭博社记者问她孟晚舟事件怎么处理。弗里兰又重复了一遍麦克诺顿的措辞:“加拿大向美国陈述了这一引渡案件。美国有权决定是否从加拿大申请引渡某人。”

面对彭博社记者“怎么才能撤销引渡程序?”的追问,弗里兰答道:“这取决于美国人。”

美国司法部当地时间星期二予以证实,声称“美国将继续寻求引渡孟晚舟,并将遵守美加引渡条约规定的期限。我们十分赞赏加拿大对两国共同执法努力的持续支持。”

这意味着美方在本月30日之前正式申请引渡孟晚舟的概率已经非常高。可以肯定的是,美加围绕孟晚舟事件与中国的冲突将进一步升级,我们须放弃幻想,做好更复杂斗争和博弈的准备。

在23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1月30日是美国向加拿大正式提出引渡孟晚舟请求的截止期限。如果美方在此之前正式提出引渡请求,是否会影响中美经贸磋商计划?华春莹做出回应:

你提出的是假设性问题,我可以不回答。但是我愿意借此机会,重申中方在孟晚舟案上的严正立场。

我想再次强调,美方向加方提出引渡的依据,是华为可能违反美国对伊朗制裁的法案。但是华为已经多次严正声明,其遵守了所在国所有适用的法律法规,包括联合国、美国和欧盟适用的出口管制和制裁的法律法规。

我想特别强调,中方反对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框架外实施单边制裁的立场是一贯的,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框架外对伊朗实施单边制裁本身就不符合国际法,此举也遭到了全世界、包括美国盟友的反对。加拿大在这个问题上也是反对美国根据自己的国内法对伊朗实施单边制裁的,你可以去核实下。

所以,美国以所谓的制裁伊朗法案为由对中国公司的高管采取无理行动,从根源上既不符合国际法,也不具备任何正当合理性。这一行为是高度政治性的,实质上是一种科技霸凌行为,而且政治目的大家也能看得非常清楚,就是无所不用其极地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遏制中国正当的发展权利。我认为,国际社会的有识之士和正义人士都应对此表示坚决的反对。

中国需继续加强对美加行为违反基本法律精神的揭露和谴责,向它们保持外交和舆论压力,不能让美加的诡辩在国际上畅行无阻。抓孟晚舟显然是美国打压华为系列行动的一部分,全世界稍有头脑的人对此看得很清楚,美国就是在以法律之名行阻止中国高科技公司崛起之实。然而很多人出于惧怕美国等利益关系不愿意去捅这层窗户纸,所以中方尤其需要坚持发声。

如果加方最终协助美国将孟晚舟引渡,中国会对美加双方都开展报复行动,必须让美加清楚这一点,不留悬念。

抓捕孟晚舟开了极其恶劣的先例,中国如何反应将影响外界对中国国家力量和意志的认识。中国不能发怒,更不能怯懦,我们应一步一步采取对应行动,做到反击的坚决和有条不紊。要让外界看清楚,中国人做事有理有力有节,迫害中国公民、侵犯中国利益的国家和力量都会付出代价。

加拿大被夹在了美中两大国中间,卷入了“地缘政治纷争”的漩涡。不要以为把孟晚舟一交给美国,加拿大就将万事大吉!一旦它这么做,加拿大只会遭到中国的猛烈报复,让中加关系蒙上更大的损失。

正义也许会迟到,但必将到来!

猜你喜欢

中方定性:孟晚舟事件是美国有预谋的政治追杀!“欧洲的门垫子”突然对华为下手,意欲何为?梅新育:这一仗是为下一代打的,中国不得不打地缘政治:这是关于藏南问题的最有深度的分析“中国人好日子过得太久了!”特朗普的这句话震醒了所有中国人俄专家:中国驱逐舰或已接到命令可采取更强硬动作!料敌从宽,御敌从严!美帝能在南海搅起多大的浪?美媒:至少30名美国间谍被准确地铲除!美国在中国究竟还有多少间谍?梅新育:剑外忽传收蓟北——读党内清理教徒新规有感

德国怎么了?!

中国13:美国22,大国决战岂止在沙场戴旭:中国为什么不能摆脱下一场战争的劫难?关于芯片之争,这篇文章说透了

金一南少将:美国竟然向一个小小的香港领事馆派驻人!背后隐藏着的阴谋...

赞赏

长按







































你我携手共抗白癜风
白芷粉面膜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bans.com/tfzl/5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