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21日
农历十一月十八星期二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古籍《恪遵宪度抄本》: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又名“一阳生”。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东至太阳运行至黄经度,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白天最“珍贵”,黑夜最漫长的一日。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则完全换成冬季星空,而且从今天起开始“进九”。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冬至三候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恪遵宪度抄本》曰:“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
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
1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2麋角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3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日虽基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农历一月、二月,中国大部分地区已入春,因此“九九艳阳天”。
冬至日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这一天阳气始生。“气始于冬至”,因此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节。养生方面应注意防寒保暖,宜勤搓手、常晒背、暖双足;饮食方面宜多食坚果,少食辛辣燥热食物;常做八段锦、太极拳等平和的运动以养生。
冬至,各地饮食习俗北方冬至宰羊、吃饺子;南方在这一天则会吃米团、长线面。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由于冬至是很重要的节气和节日,因此各地也都有不同的庆贺活动,美食是当天不必可少的。
北方的水饺、山东滕州的羊肉汤、江南的赤豆糯米饭、宁波的番薯汤果、台湾的九层糯糕、浙江台州的擂圆、苏州的冬酿米酒、闽浙等地的麻糍、合肥的冬至面、闽南潮汕等地的汤圆等等美食,都让冬至充满了热气腾腾的香甜味,哪个吃货不想一一尝个遍呢!
1北方:饺子北方最具代表性的应该属饺子了,每年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都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有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2南方:汤圆而南方地区汉族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团圆的概念根植人心,由此衍生了重要的节气食物:汤圆。
阳气潜藏,以静为宜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对冬至非常重视,除了当做小年来过,还提到这是一个养生的好的节气。古人认为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至开始,阳气始生,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转动。此时养生有助于保证正气,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那么,在“一阳始生”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
我们需要注意,保护好阳气与肾精。
先说阳气,这个时候的阳气,就像一个小火苗一样,此时,开始逐渐旺盛,因此,这个节气对阳气的保护,非常关键。
所以,我们尤其是要提醒阳虚体质之人,平时本来就手脚冰冷,怕冷怕风,身倦嗜睡,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更加注意保护阳气,不要令阳气受伤。
古人说这个节气要“商旅不行”,其含义是此时不要触冒严寒出门,这就《黄帝内经》里面讲的冬天养生要“去寒就温”的意思,此时如果被寒气伤到,则阳根被伤,则阳气的起点就会比较低,那么,这一年里阳气的生发则可能受到影响的。
所以,这个时候,雾霾这么重,天气湿冷,大家就尽量不要去触冒这种寒湿之气了。
另外一方面,阳虚之人,在这个时候,可以借助这个时机,来培补阳气,因为这是一年阳气始生的时候,所以,我们要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