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面“医易同修”免费订阅...
疾病查询
健康指导
养生经典
医技知识
有病不求人
点击查看文章:
看漂亮的她,如何从度近视顺利摘了眼镜
失明的他,竟然这样恢复了视力!
10岁近视、斜视女孩,这样视力提高两行!
腰椎间盘突出、腰腿痛十几年了,犯起病每天都受尽折磨,怎么办?
(选自:道心语境)
戊戌大暑,保卫脾土
刘承恩
年7月23日(农历戊戌六月十一)凌晨5时,我们居住的北半球进入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大暑。
大暑标志着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折返南下一个月;之后再过一个半月,太阳直射点回到赤道,那便是我们北半球的秋分,开启了南半球的春分。
北半球大暑,是南半球的大寒。此时的南半球正值冬季,冰天雪地,尤其今年司天之气是太阳寒水,真是雪上加霜。
北半球的春分,太阳直射点北上到达赤道。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的轨迹称为太阳黄经,黄经0度从北半球春分开始,约15天一个节气,回到度时,又是北半球的春分。
地球从戊戌年春分0度开始,经清明15度、谷雨30度、立夏45度、小满60度、芒种75度、夏至90度、小暑度,到大暑度。
大暑标志着从大寒开始的上半年结束;同时又是下半年的继续。
以戊戌年大暑为界,因水星影响而掌管上半年的司天之气“太阳寒水”退位;土星带来了主管下半年的在泉之气:“太阴湿土”掌权。
《黄帝内經》这段话的气候背景有四大因素:
一、戊戌年火运太过,炎热主宰全年。
二、在泉之气“太阴湿土”导致下半年湿气过重。
三、主气“太阴湿土”在下半年湿气重的基础上,加重大暑至秋分这两个月的湿气。
四、客气“厥阴风木”。木星带来的当令春气主大暑至秋分两个月。前半个月“夏行春令”,是暑热的助力;后一个半月“秋行春令”,阻碍秋收之气,使人春夏积累的阳气收藏不利,如同果实归仓受阻。
综上所述,学习《經》论四之气,感悟如下:
一、土木相搏
“风湿交争,风化为雨。”四之气“厥阴风木”是当令之气。这种气候相当于每年大寒至春分的气候状况。春应木,在天为风。木星带来的这种春气,与在泉之气和主气的“太阴湿土”交织,使得气候反复无常。
大暑至立秋半个月,夏天木旺,故风借势而胜湿;立秋为金,金能克木,木气受制,风力减弱。
立秋至处暑半个月,虽已金秋,仍在暑中。木气借暑气与土气相搏,故风雨变幻,走势不定。
处暑之后半个月是白露,木气失势,湿气强盛。
二、三气合一
《經》云:四之气“乃长,乃化,乃成。”一年六气为:生、长、化、成、收、藏。可是戊戌年四之气却出现三气合一现象。这是诸种气候因素交织的结果。也是特殊气候下的三种状态并存,例如:木气当令带来生长之气;大暑至立秋是化之气;立秋到秋分成之气也。
四之气两个月,是诸气交织的时空,导致易发各种疾病。人们常讲多事之秋,即是立秋到秋分一个半月。太阳直射点南下越过赤道之前,冷暖两大势力较量,此起彼伏。这种时空影响社会诸多领域,甚至国际事务。待太阳直射点越过赤道进入南半球,北半球即进入相对安宁的状态。
三、大热少气
《經》云:“民病大热少气。”主管下半年的在泉之气和四之气主气皆为太阴湿土;四季变化前的18天土气当政。故大暑至立秋前的湿气尤为严重,可能导致许多人脾胃虚、弱、寒。
脾胃为土,土生金,肺属金。脾土生化肺金不利,肺主卫气功能减弱。人一旦免疫能力下降,风寒感冒的概率增大。一般情况下,感冒的特征是心凉胃寒,体温高烧状态,出现“大热”,即内寒外热,真寒假热。
也有血热之人体温高烧,而心不怕冷,比例甚小。
胃为火炉。火衰乃身心大祸。胃寒凉形成中气塌陷,表现出“少气”症状,即气短、声音低沉等。甚者诸病泛起。
四、肉萎足萎
《經》云:“肌肉萎,足萎。”戊戌年四之气使脾湿虚弱。“脾主肉。”人体除骨头、牙齿、毛发等,大部分组织属于肉的范畴。脾气虚弱不主肉,肌肉萎软,筋腱松驰,浑身酸软。
五、注下赤白
《經》云:“注下赤白。”戊戌年四之气,湿凉气候大伤脾气。脾统摄血液能力不足,肠胃系统易现血衄(nǜ),即血不循经走出脉管之外,导致便血。
脾主运化。脾运化不利,肠胃中食物腐败不得控制,便稀腹泄。
脾虚生肺不利,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收纳水分失常,稀便下注;肺气失衡,便为白色,医称“白痢”。
汉代《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白痢者,由肠虚而冷气客之,搏于肠间,津液凝滞成白,故为白痢也。”其症便下如冻胶或鼻涕,兼见腹痛,后重,不能食,小便清利,或手足厥冷等。由寒湿凝滞,脾阳受伤所致,治宜温中化湿。
学习《黄帝内經》,了解大暑至秋分两个月气候对人的影响,时令养生者再结合本人属地情况,与近处时令养生师交流,制定养生方案十分必要。
从时令上讲,应该大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