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已过
很多朋友免不了胡吃海喝一顿
长几斤肉还是小事
真正要警惕的是尿酸高
体内嘌呤量太高
且不能及时排出就会
造成尿酸浓度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症
体内尿酸长期处于很高的水平就会形成尿酸结晶,造成痛风想避免该类疾病首先需要了解高嘌呤食品有哪些▼食物嘌呤含量表
根据食物嘌呤含量不同,食物可以分为三类:①低嘌呤食物(每g食物嘌呤含量小于5mg)②中嘌呤食物(每g食物嘌呤含量5-mg)③高嘌呤食物(每g食物嘌呤含量-0mg)常见食物中嘌呤含量见下表:(注:点击滑动查看,数据为每百克嘌呤含量,单位为毫克,含量排序由左向右,由低到高。)主食类动物肉类水产类蔬菜类水果干果类佐料类由上表可以看出,我们常吃的主食和大部分蔬菜水果的嘌呤含量都很低。但是,蔬菜不都是低嘌呤食物,豆类及其制品、芦笋、香菇、紫菜、豆苗等嘌呤含量就比较高。动物性食物也不全是高嘌呤食物,牛奶、蛋类等都是低嘌呤食物,且富含必需氨基酸的优质蛋白,痛风患者完全可以吃。尿酸高者
应避免摄入三类食物
除了日常饮食避免高嘌呤食物外,还应注意避免饮用酒类和含酒精饮料和含糖类饮料。酒类和含酒精饮料应尽量少喝或不喝,酒精本身容易使体内的乳酸堆积,对尿酸排出有抑制作用,因此无论是啤酒还是白酒都需要限制。特别是啤酒又经常配着油腻和高盐食品,其结果是尿酸增加了,但通过尿液排泄的数量却减少,痛风就更易被诱发了。然而为什么有些人不吃海鲜不吃肉不喝酒尿酸还是居高不下?很可能在饮食方面忽视了另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含糖饮料!《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对痛风的管理建议()》针对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给出的「要少吃」的膳食建议,实际上一共有三条,除了大家熟知的酒精和高嘌呤食物,还有一项是含糖饮料(sugar-sweeteneddrinks)。含糖饮料虽然自己不含嘌呤,但它里面含有的某些成分却能促进身体合成更多嘌呤,从而造成尿酸升高。一些研究证实:含糖饮料摄入更高的人,即便本来没得痛风,后续发生痛风的几率也更高。哈佛大学科学家的两项发表在医学顶刊BMJ和JAMA上的研究,分别随访了名男性和名女性长达十几二十年,得出了5个值得分享的结论:?平均每天喝1份含糖饮料(大约50~毫升,不到一听可乐)的男性,相比基本不喝的人,新发生痛风的几率平均会增加44%;?女性每天1份含糖饮料,新发痛风比男性高一倍;?在此基础上,含糖饮料喝得如果更多,那风险增加的程度也更高;?即便把含糖饮料换成不含糖的纯果汁,风险依然会增高,甚至增加风险的作用可能比含糖饮料更大;?不含果糖的人工甜味剂的无糖饮料,才不会增大风险。小小一瓶含糖饮料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危害?从已知的研究来看可能是其中的果糖在搞事情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做过一项人体研究,其中有一部分是让健康的人喝热量相同但果糖含量不同的饮料。结果发现:喝含果糖最多的饮料的受试者,在喝35克果糖后,血尿酸水平相比喝之前平均升高了15%。几乎每种含糖饮料
都含有果糖
生活中绝大多数含糖饮料都含有果糖买饮料时可仔细看看饮料是否有这些成分▼白砂糖、冰糖、红糖=99.9%的蔗糖(一份葡萄糖+一份果糖)蜂蜜=三分之一以上的果糖+其他糖果葡糖浆(高果糖糖浆)=果糖和葡萄糖按不同比例的混合物结晶果糖=纯果糖很多人爱喝的奶茶里添加的糖浆就是果葡糖浆橙汁、苹果汁等果汁使用富含果糖的水果榨的汁也含有大量的果糖真的是猝不及防水果还能放心吃吗?那么水果也富含果糖,还能正常吃吗?爱吃水果的小伙伴先别慌。从现有的非常有限的研究结果来看,水果中除果糖之外的其他有益成分,比如膳食纤维、维生素C、黄酮、儿茶素等成分,可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果糖的危害。尤其是膳食纤维,它可以减缓果糖的吸收速度,从而给果糖进入肝脏的过程踩踩刹车;维生素C则可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血尿酸从尿液里排出。而且有的水果本来果糖含量就少,这样就更不容易引发问题了,配合前面提到的其他成分,甚至还可能有一丢丢降尿酸作用。总之,按照现有的研究,每天吃半斤水果没什么大问题。如果还是担心,尽量选择低果糖的水果就好,比如桑葚、草莓、柚子等。对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含糖饮料(包含果汁、奶茶)能少喝就少喝,能戒就戒了如此常见却总是被忽视的危险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转给你关心的亲人朋友吧多学习食品科普养生知识才能更好享受生活现在广东就有这样一个集知识传播和趣味游览于一体的好去处大人小孩都可以来游玩、学习▼广东省食品药品科普体验馆是国内首个大型食品药品主题科普体验馆由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共同建设广东科学中心承建展馆位于广东科学中心展馆三楼,以食品药品科普为主题,以食品、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四品一械”为经线,以时间和空间为纬线,涵盖古今中外食品药品科学知识,全方位多角度向公众展示人类、人类健康与食品药品的关系。全馆共有个展项,综合运用AR、VR、LeapMotion、体感互动等新颖的展示技术,以及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和文字图片、实物模型等方式,将安全体验、知识传播、思维启迪、趣味游览等融为一体,打造一个全互动、超感官体验的沉浸式大型科普展馆。展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