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盐性肾脏病变是痛风最常见的危害之一,占痛风患者的20%~40%。是尿酸盐在肾间质组织沉积所致。如在集合管、肾盂或输尿管形成尿酸盐结晶使尿流阻断,可导致梗阻性肾病。病情为慢性经过,病人可出现间歇性蛋白尿、高血压、血尿素氮升高晚期可发展为肾脏功能不全。临床表现有两种类型:
(1)以肾小球病变为主
即所谓痛风性肾炎。这些患者的间质损害相对较轻,平均发病年龄55岁。在急性痛风发作后15~25年多见,也可见于痛风发作前。早期的表现为间歇性微量蛋白尿,浓缩功能减退是肾功能损害的早期表现。1/3患者伴高血压,最后导致氮质血症,肾衰竭。
第一次就诊有时难以决定痛风与肾炎之间的因果关系。但以前的痛风性关节炎病史能提示痛风属原发性。慢性肾炎罕见能引起痛风,但可加重原已存在的痛风。痛风者高尿酸对肾脏的损害已得到公认,但并非肾脏损害的惟一因素(甚至并非主要因素)。痛风病人中常见的共同存在的其他疾病(如高血压、慢性铅中毒、缺血性心脏病,原已存在的隐性肾脏病变)可能在痛风性肾炎中比尿酸更起重要作用,尤其是老年痛风患者。
(2)尿酸性肾脏病
也可分为急性尿酸性肾脏病和尿路结石。前者由于严重高尿酸血症。一次大量的尿酸沉积于集合管和输尿管,引起尿闭,急性肾衰竭。这类病可见于痛风患者中嘌呤代谢明显增加者,剧烈运动和癫痫大发作后,但更多见于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病人的核酸代谢加速,尤其同时进行化疗(细胞毒性药物)和放射治疗,加速了细胞破坏,更增加肾的尿酸负荷,使尿酸排泄增加3~5倍。
在化疗过程中,病人因厌食、恶心、呕吐以至脱水,因而造成高浓缩低容量尿。同时因为有酸中毒,使尿酸沉着于集合管,而阻塞了管腔。该病的发生与尿尿酸(而非尿酸盐)排量相关。最后导致近端肾单位扩张,小管上皮变性。动物实验证明了上述观点。
临床表现和诊断:高尿酸血症患者,平均血尿酸盐为微摩尔/升(~微摩尔/升)、最高记录微摩尔/升。有少尿或无尿及氮质血症。如有尿则在尿中可见结石或大量尿酸结品,尿中尿酸/肌肝大于1。而其他原因肾衰则小于1。后者结石在痛风病人中比较常见。
在一般人群中尿酸盐结石的发生率为%,而在痛风病人中尿酸结石为10%~25%。较健康人群大倍。在痛风病人,每年尿路结石的发生率1%。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则为02%,尿路结石的发生率与血尿酸浓度及尿尿酸排泄相关。当血尿酸微摩尔/升,则尿路结石的发生率达50%。有40%病人尿路结石出现先于痛风。
少数病人结石的发生先于痛风10年。结石的化学分析证实70%~80%为纯尿酸结石,其余为尿酸盐及草酸盐混合结石、纯草酸钙或磷酸钙结石。出现结石的平均年龄44岁,比初次痛风发作年龄迟2年。在继发性痛风尿路结石的发生率较高,如在骨髓增生性疾病中统计可达42%。相反,铅中毒痛风患者尿路结石罕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