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塔中油田ldquo夫妻井站rd

图/陈更生文/陈学桦宋敏编辑/李远

塔克拉玛干沙漠浩瀚而苍凉。这里没有姹紫嫣红,没有彩蝶萦绕。刺眼的阳光照射下,只有高高的抽油井架孤零零竖立,三间铁皮房,两个人,两条狗,无论向哪个方向望去,都是看不到头的漫漫黄沙。

9月14日,“一滴油的奇妙旅行——‘一带一路’河南媒体中国石油西部行”主题活动采访团,从塔中油田作业区驱车出发,沿塔中一号公路从进口行驶47公里,到达塔中第号石油抽采井。

这里是47岁的李超兵和他的妻子终年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年,李超兵就从河南商丘老家来到塔克拉玛干,成为塔中油田的一名基层采油工,4年后,妻子张瑞贞也追随过来,干起了“夫妻档”。巡查油井、计算参量、维护设备、定期报产……李超兵两口子的生活就这样一天天简单地重复着。“在沙漠中干活,风吹日晒不算啥,但最难忍的是寂寞”,张瑞贞说。除了公路上飞驰的汽车,茫茫沙漠见不到一个会动的,“干燥、枯燥、烦躁,别说人了,连狗也是要抑郁的。”

在广袤的塔中油田作业区,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油井60多口,这些油井位置偏僻,人迹罕至,全靠驻扎在此的采油工人维护管理,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夫妻井”。他们对抗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孤独枯燥的生活,默默守护着这些油井。

守护在号油站的李超兵、张瑞贞夫妇。

夫妇俩每天巡查油站,如今已坚持10多年。

板房的卧室是夫妻俩的自由天地。

荒漠里,张瑞贞呵护的这一抹绿色,是那么生机盎然。

值班室的小窗户是她思念亲人的出口。

以夫妻形式坚守在大漠油田的还有绿化管护工。年9月15日,正好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通车20周年。这条在流动沙漠中修建的世界最长公路之所以能够保持安全畅通,得益于公路两侧由红柳、梭梭、沙拐枣等植物构成的近10米宽的防护林。负责维护这道绿色屏障的,是居住在间“夫妻水井房”的对夫妻管护工,他们每天的任务是负责看守一口抽水井和连接着水泵的一条条黑色细管,靠这些细管滴灌着沙漠公路两旁的防护林。

42岁的王长生和他的妻子王升桃住在“号水井房”,这对来自四川的夫妇一年中有8个月生活在这间不足十平米的小屋里。房子周围充斥着柴油发电机刺耳的轰鸣声,王长生微笑着告诉我们,轰鸣声每天要持续12个小时,他和妻子早就已经习惯。

在塔里木沙漠公路旁,像这样的红顶水井房每4公里一个,水井抽出的地下水滋润着延绵公里的防护林。据统计,自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建成以来,这条“绿色走廊”有效降低风速50%至77%,林带内单位时间单位宽度内通过的沙量仅为流沙地的0.98%至12.55%。

沙漠里最恐怖的是碰到沙尘暴,“飞沙走石天地连成一片,大白天伸手看不见五指。我们的小屋都是严丝合缝的塑钢门窗,但第二天起床一看,人就像被活埋了,被子上全是沙子,扫了好几簸箕。在塔里木沙漠,只要一刮风,即使在屋里你也别想吃饭,因为空气中飞的都是沙子,让人无法下咽。”王升桃至今仍心有余悸。

值得一提的是,中石油各片区负责公司每星期都会给远离人烟的一线“夫妻井站”免费配送一次生活物资,新鲜蔬菜、米面肉蛋、酱醋油盐,缺啥送啥,再配给公升淡水,有的井站安装了空调,还能收看电视节目,基本生活条件比过去大大提高。

每天巡查在绿色防护带的王长生、王升桃夫妇。

在工作站检查设备的王长生。

夫妻俩对自己在塔里木油田的工作充满信心。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塔里木沙漠公路上一段护坡上的这两行巨幅金色大字,正是千千万万基层石油工人的真实写照,也正是这样的胸襟和情怀才创造了这片沙漠中的无数奇迹。

关于“视觉河南”

“视觉河南”是《河南日报》新闻摄影部官方







































北京白殿疯医院挂号
北京看白癜风好专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bans.com/tfyy/2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