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专家提出防痛风3原则,还有这6种治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医院的地方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

医院主办

中老年保健杂志

中医话“痛风”

点击“在看”或给本号加个“星标”

可以轻松看到我们的文章

撰文 王建明

编辑 保健君

我国痛风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估计,目前我国痛风的患病率为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网络注册及随访研究的阶段数据显示,我国痛风患者平均年龄为48.28岁,其中男性47.95岁,女性53.14岁,并逐步趋年轻化,男性与女性的患病比例为15︰1。超过50%的痛风患者超重或肥胖,这可能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改变有关。

以中医“治未病”思想

指导痛风的防治

应用中医学“治未病”理论指导痛风的未病先防,对预防痛风的发生、减少痛风的复发、控制痛风患者的病情发展、预防痛风并发症的发生,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食饮有节,谨和五味

饮食要有规律,宜定时定量,不宜过饥过饱,不宜偏食,应做到饮食有节。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上古之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高粱之变,足生大丁。”

《素问·痹论》中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饮食不节,日久可损伤脾胃,致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阻气滞,进而影响气血流畅,成为诱发和加重痛风的因素。节制饮食,减少富含嘌呤食物的摄入,在痛风的防治上十分重要。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金匮要略》也曾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由此可见,五味调和则能滋养五脏,补益五脏之气,强身健体;但五味偏嗜甚至太过,也会引起相应脏气的偏盛偏衰,使五脏功能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中云“味酸则伤筋”,“味咸则伤骨”,过食“味酸”“味咸”之品,可内伤肝肾,筋骨受损,发为本病。故痛风的防与治均应注意谨和五味、平衡膳食、食不偏嗜。

调畅情志,安神定志

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有密切的关系。

《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可见,七情失调可影响到脏腑气机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研究发现,痛风的发病不仅与遗传基因等因素有关,还与社会环境及心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七情失调、情志刺激不仅是诱发痛风的重要因素,也是加重痛风的重要条件,故保持乐观的情绪,调和情志,对痛风的防治有积极作用。过度、过久的情志刺激,只有在超越人的心理调节范围时才能成为致病因素。因而要求人们善于自我心理调摄及转移情绪情感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灵枢·本神篇》亦指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起居,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强调应保持精神内守,避免过度的精神刺激,使脏腑气血调和,阴平阳秘,正气充实,以达到防病的目的。

合理锻炼,改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体质与疾病的关系密切,体质不同,对某种疾病或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也不同。

《灵枢·五变》指出“粗理而肉不坚者异,善病痹”,“形怯瘦者,多因血虚有火,形肥勇者,多因风湿生痰”,“痛多痰火,肿多风湿”。

《素问·评热病论》中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久病、老年体虚,肝肾不足,则肢体筋脉失养。

以上都说明痛风的发生与体质有关,“粗理而肉不坚者”是痛风的易感人群,正气不足是引发痛风的内在原因。

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证实,血尿酸水平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肥胖者易得痛风。因此,控制体重、减轻肥胖也是防治痛风的有效措施之一。

适度进行体育锻炼能促进气血流通、强筋壮骨、增强体质,防止痛风的发生。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游泳、打太极拳等适度的有氧运动,对痛风患者来说,既可调整呼吸、循环及神经系统功能,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忧伤、恐惧等情绪,又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避免痛风复发或加重,还能锻炼肌肉、骨骼、关节,有利于痛风的治疗和康复。

合理使用药膳三苓薏米粥

原料:

茯苓、猪苓、土茯苓各30克,薏苡仁克,粳米克。

做法:

将粳米、薏苡仁淘洗干净,加水煮粥;再将茯苓、猪苓、土茯苓碾成细粉,加入粥中,混匀煮沸后食用。

功效: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之功效。薏苡仁甘、淡、微寒,入脾、胃、肺经,可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可解毒、除湿、利关节。三者合用,共奏健脾利湿、清热除痹之效,适用于下焦湿热证之痛风。

山莲薏米粥

原料:

山药、莲子各20克,薏苡仁克,粳米克。

做法:

将粳米、薏苡仁淘洗干净,与山药、莲子一同放入锅中加水,大火煮开后,小火慢炖1小时。

功效:

山药甘、平,归肺、脾、肾经,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莲子甘、涩、平,归脾、肾、心经,可补脾止泻、益肾固精。薏苡仁甘、淡、微寒,入脾、胃、肺经,可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粳米甘、平,可健脾益气、顾护脾胃。此粥适用于脾虚湿阻型痛风患者的疾病预防。

百合莲子枸杞粥

原料:

鲜百合50克,鲜莲子40克,枸杞10克,小米克,冰糖30克。

做法:

鲜百合、鲜莲子洗净沥水,枸杞用温水稍泡,小米淘洗干净。锅中放适量水,加入小米、百合烧开,放入莲子,改用小火煮至熟烂,再放入枸杞、冰糖,稍煮即成。

功效:

百合含有丰富的秋水仙碱、百合苷等多种生物碱,能通过抑制白细胞的活动及吞噬细胞的作用,减少尿酸盐沉积,并能促进尿酸的排泄。此粥有补脾养胃、补肾固涩、补虚损、强筋骨、固精气的功效,可作为高尿酸血症者的日常饮食,经常食用有助于尿酸排泄和痛风的调理。

赤小豆冬瓜红枣粥

原料:

赤小豆60克,冬瓜(带皮)克,红枣5颗,大葱30克。

做法:

将赤小豆用水泡软,冬瓜洗净切片,大葱洗净切碎。先用少许油将葱花爆香,然后将冬瓜片倒入略炒,再放入赤小豆和红枣,加适量水,中火煮至赤小豆烂熟,调味即成。

功效:

赤小豆有利小便、消水肿、和血解毒之功效,可促使有毒物质及多余之水排出体外。冬瓜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除烦止渴、祛湿解暑、润肠通便的功效。冬瓜钾盐含量高,钠盐含量较低,高尿酸血症、高血压、肾病、浮肿病等患者经常食用,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增加尿酸排泄而不伤正气的作用。

荷叶薏仁绿豆粥

原料:

鲜荷叶60克,薏苡仁30克,绿豆50克,黑豆30克,白糖30克。

做法:

将薏苡仁、绿豆、黑豆加水浸泡3小时左右,荷叶洗净切碎放入砂锅内,加水煎2次,将2次药液同薏苡仁、绿豆、黑豆熬煮1小时左右,加入白糖调味(亦可不加)即成。

功效:

荷叶有清热解暑、平肝降脂、散瘀血、消水肿的功效,其含有的荷叶碱、莲碱、荷叶苷等成分,能降压、降脂,有利于尿酸排泄。薏苡仁有清热排毒、利水消肿、健脾祛湿、利尿通淋的作用。绿豆可清热解毒、调和五脏、利小便、止烦渴等。黑豆是补肾佳品,能通过强化肾脏功能使尿酸顺利排泄,有保持尿酸平衡的功效。

栗子丝瓜玉米汤

原料:

鲜栗子克,丝瓜克,鲜嫩玉米80克,白糖适量。

做法:

栗子用刀切开,剥去外壳,把栗子肉切成小丁;丝瓜洗净切成片。鲜嫩玉米淘净放入锅内(老玉米要捣碎,用水泡软),加水适量,大火烧沸后放入栗子丁及玉米,改小火煮至玉米烂熟,再加入丝瓜片及白糖,继续煮一两分钟即成。

功效:

栗子有“肾之果”之称,可补肾益气、强筋健骨、健脾益胃及降低血尿酸水平等。丝瓜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活血通络的功效。玉米有调中开胃、益肺宁心、清湿热、利肝胆、延缓衰老等作用。此汤有助于清除体内垃圾,促进尿酸排泄,提高人体代谢尿酸的效率。

图片来自网络

温馨提示

目前系统改变了文章推送规则,为了能及时看到保健君每期推送的精彩文章,敬请各位朋友给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bans.com/tfss/92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