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即将来临,人们喜欢趁假期把平时想做而没有时间做的事情一口气享受一遍,比如大扫除、逛街扫货、看电影、长时间玩电脑、打牌等。金匮正元堂专家指导李宝宏老师认为,春节前家务活虽然辛苦、扫货虽然习俗注意保护好自己的颈肩腰腿关节,要注意适度休息和保养;娱乐活动虽然可以舒缓人们紧张的生活节奏,但也可能会带来一些的健康隐患,如引起颈肩腰腿痛等。
春节来临,全家团圆,话过去,说未来,或意气风发,或老当益壮,或开怀畅饮,或促膝长谈,然而,颈肩腰腿一旦痛,痛起来要老命,让你了然无趣的过个郁闷年,实在让人心烦,早预防、早治疗、来金匮正元堂预约治疗咨询,带上药包回家治疗,让痛疼不再,快快乐乐过新年,让颈肩腰腿痛成为浮云!
李宝宏老师介绍说,造成肩腰腿痛的病因繁多,以劳损、创伤、炎症、肿瘤和先天性疾患等为基本病因,其中损伤和退行性变最为多见。颈椎病类型较多,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并向上肢放射,皮肤可有麻木、过敏等异常感觉,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为腰痛并放射至下肢,行走或咳嗽时加重,部分患者伴间歇性跛行。
据世卫组织统计,颈肩腰腿痛已成为困扰全球约10亿人的常见病,也困扰着中国约2.6亿人,高发年龄已降至30岁以下。现代人几乎“人手一机”,看 肩痛
肩关节是最容易产生疲劳和疾病的关节,关节疾病、颈椎病、心绞痛等都可能引起肩痛。
肩关节疼痛常常会被戴上“肩周炎”的帽子,事实上,肩袖损伤才是肩关节疾病发病率最高的原因,其次是肩峰撞击症和肩关节不稳,而真正的肩周炎发病却相对较少。根据美国运动医学协会的定义,肩周炎其实是一种黏连性关节囊炎。早期由于老化、退变、反复磨损、损伤等,肩周软组织会出现充血、水肿、渗出、黏连和挛缩等急慢性炎性反应,导致肩痛和反射性肌痉挛,久而久之,肩部软组织纤维化,肩关节挛缩,最终发生肩关节运动功能障碍。
患者可通过以下两类方法来缓解肩痛。注意日常保护:防止肩关节受伤。注意肩关节的防寒保暖,即使在夏天也不宜让肩部冲凉水、吹风扇和冷气。可以在康复老师指导下练习患肢“爬墙”运动。
治疗原则:如果肩痛难忍,可到金匮正元堂进行理疗:症状轻的可在痛点病灶外用千年圣方,火功舒通宁袋即可疗愈,每次60-分钟,15次为一个疗程,根据疼痛缓解程度可以延续第二个疗程、第三个疗程......;中重度疼痛患者可在痛点病灶外用千年圣方火功舒通宁袋+配合膏剂、贴剂+温泉强化+源动力养生仪气血助跑调气血祛病根!
腰痛
俗话说,十人九腰痛,腰肌劳损是腰痛原因之一。日常生活中,因长期劳累、姿势不良,以及发生急性腰扭伤但没有完全治愈,都会导致腰部软组织损伤,出现腰肌疲劳、疼痛等。因腰肌劳损导致的腰痛,时有时无,休息时减轻,劳累时加重;适当活动或经常改变体位时减轻,过度活动又加重;弯腰受限,过久则酸痛加剧;常与气温变化有关,气温过低或湿度过大都会加重腰痛;脊柱一般无侧弯畸形。
“腰突症”最早和最主要的症状也是腰痛,可突然发生也可逐渐产生,可为钝痛、绞痛、剧痛、针刺样痛,大多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自臀部开始,沿下肢向下,直至脚趾。当行走、站立或腹压增加(如咳嗽、打喷嚏)时会加重。
预防保健和治疗:
1、腰部保持正确姿势,抬举重物时,防止扭腰或闪腰。
2、劳逸结合,一般工作1小时就应休息5~10分钟。
3、防止风寒、风湿的侵袭,保持环境干燥、温暖。
4、饮食有度,房事有节。
5、积极治疗容易诱发腰突症的相关疾病,感冒、鼻炎会引发剧烈咳嗽或打喷嚏,便秘会导致腹内压增大,从而加大椎间盘压力。
6、如果腰痛难忍,可到金匮正元堂进行理疗:症状轻的可在痛点病灶外用千年圣方,火功舒通宁袋即可疗愈,每次60-分钟,15次为一个疗程,根据疼痛缓解程度可以延续第二个疗程、第三个疗程......;中重度疼痛患者可在痛点病灶外用千年圣方火功舒通宁袋+配合膏剂、贴剂+温泉强化+源动力养生仪气血助跑调气血祛病根!
腿痛
腿痛多见于骨关节炎,骨关节炎好发于负重大、活动多的关节,如膝、髋、踝、手、脊柱等。原发性骨关节炎多发生于中老年,病因不明,与遗传和体质有一定关系;继发性骨关节炎好发生于青壮年,继发于创伤、炎症、关节不稳定、慢性反复积累性劳损或先天性疾病等。
治疗原则:膝骨关节炎治疗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及综合治疗。控制体重、减少负荷、局部保暖,必要时采取物理治疗、药包外敷安全治疗比较严重的可选择手术治疗等方法。
物理治疗:推荐冷愈蓝氧技术、温泉强化技术,刮痧拔罐技术等。
金贵疗愈全息疗法:症状轻的可在痛点病灶外用千年圣方,火功舒通宁袋即可疗愈,每次60-分钟,15次为一个疗程,根据疼痛缓解程度可以延续第二个疗程、第三个疗程......;中重度疼痛患者可在痛点病灶外用千年圣方火功舒通宁袋+配合膏剂、贴剂+温泉强化+源动力养生仪气血助跑调气血祛病根
矫形器或辅具:必要时可选用矫形器、助行器、拐杖或手杖辅助行走,同时能减轻膝关节负担。
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经非手术治疗长期无效者,可选择手术治疗。
春节将至,民俗勿忘,该做什么?
腊月二十四扫尘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史料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腊月二十五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其实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但有时人们也会买一大筐豆腐以吃其来充饥等)。
接玉皇
旧俗、新俗都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闲暇娱乐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照田蚕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
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腊月二十六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腊月二十七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八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腊月二十九祭祖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小除夕是什么?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也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才能烧完。
腊月三十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夕: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跳钟馗”、“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等,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节日活动小年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传统习俗:祭灶、蒸花馍、写春联、吃灶糖、扫尘
传统春节年年有,今年我将怎么过
除夕
贴春联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除夕”。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日子。由于农历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这一天常常不论是二十九还是三十,习惯上都被称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的习俗、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传统习俗:置天地桌、吃年夜饭、接神、踩祟、接财神
正月初一
压岁钱
正月初一是“鸡日”,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传统习俗:开门炮仗、拜年、占岁、饮屠苏酒、聚财
正月初二
回娘家
正月初二是“狗日”,这一天(北方地区为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传统习俗:祭财神(北方)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猪的日子,故称“猪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习惯不杀猪,如果当日天气好,则当年的猪会长得膘肥体壮,主人家自然喜上眉梢。
传统习俗:烧门神纸
正月初四
正月初四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传统习俗:迎神接神,接五路,吃折罗,扔穷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是“牛日”,俗称破五。
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招财进宝。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两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古时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传统习俗:祭财神(南方)、送穷、开市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是“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
传统习俗:送穷,启市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是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传统习俗:熏天、吃七宝羹、送火神
正月初八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传统习俗:顺星、放生祈福
正月初九
放爆竹
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生日,俗称“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称之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他是统领三界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正月初十
十,谐音“石”,因此初十为石头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正月十一
中国结
“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正月十二
十二搭灯棚: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的节俗非常有
元宵节
特色。节期与节俗活动,也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新年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骨病慢病康复专家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