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城中村,不代表我们没有未来

我住过很多个城中村,它们是我开始接触城市时的触角。

少年时期,我的很多个暑假都在父亲打工的城市度过,我来到城市,然后住进城中村。我在《海边的城市》里写到了它们:广州番禺区大石镇南浦西一村、珠海的夏村、广州的植村。我并不清楚城市里为什么还有村子,只是住下,享受和父母团聚的时光。那时候我并没有想过我的未来在哪里,也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住到哪里。

如果你去过城中村,你会知道城市的另一种样貌,低矮的楼房紧挨着一层层扩散出去,它们破败、老旧,即使是新建的,也显得压抑,楼与楼之间的道路坑洼潮湿,一条条巷弄犹如迷宫,但也有主街,超市、饭店、服装店、各色小摊应有尽有,等到夜幕降临,工作了一天的年轻人挤满了街道,从楼顶上看下来,也是一片热热烈烈兴兴轰轰。

大学毕业,我住在南昌的一处城中村里,它位于城市的中心,是老城区的旧式住宅,原本的住户大多搬去了拥有电梯的现代化楼盘,这些上世纪的建筑里住满了和我一样的年轻人。那时候,我在赣江对面的一个小工作室工作,每天乘公交车穿梭于江面,试图挤进这个城市。

挤进城市是许许多多乡下人的愿望,当我在过年的关口听见新闻报道里关于迁徙人数的报道时,我知道我也是其中之一,我的父母也曾经是其中之一,他们在城市里奉献了十几年的青春,在流水线的工厂里贩卖体力和时间。他们也曾试图在城中村做一点小生意,但是最后失败,回到了十几年没有人居住的房子,换成我出来。

来到深圳后,我的第一站仍然是在城中村,我在一幢楼房的顶层找到了一个房间,没有窗户,放得下一张床和一张书桌,那时候我拥有一个老奶奶邻居,她随着儿子搬来城市居住,她仍然抱有乡村人际网络的生活习惯,和附近的居民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她是城中村居民的一种代表,她们来到城市,以乡村的方式生活。

我的父辈们也是如此,他们一个一个跟着朋友亲戚去到城市,然后乡村荒芜,只剩下老人和小孩,我是小孩之一,我长大了,走得更远,只在过年时回去,看一看更为衰败的乡村。

就像张彤禾在《打工女孩》那本书里发现的那样,出来的人都回不去了,他们失落在流徙之中。我常常和很多人一样悲伤,为什么呢,为什么好好的乡村要荒芜,为什么城市化的过程要让这么多人陷入不确定之中?

加拿大新闻记者道格·桑德斯的《落脚城市》给了我完全不一样的想法。

城市居民对城中村往往是负面评价,那里脏乱差,治安不好,人口混杂。我不属于城市居民,我是外来者,但我同时也认为城中村是一种伤疤,一种尴尬,一种悲伤。对于这两种看法,道格·桑德斯都不同意,他会用一个更专业的词汇来概括城中村——落脚城市,他会说,落脚城市是一部转变人类的机器,只要让落脚城市充分发展,这部机器即可以开创一个永续的世界。

道格·桑德斯并不是信口胡说,他考察了全球各地的落脚城市。关于落脚城市,有很多不同的称呼,我们听说过贫民窟、移民村、都市村庄,或者我们最熟悉的“城中村”,甭管是什么,所谓落脚城市就是这样一种社区,虽然处于城市,但是主要由外来乡村人口组成,并且这些来自乡村的人口和他们的来源地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他们都希望在这里获得更好的生活。

道格·桑德斯的《落脚城市》在“城中村”这一主题上提供了全球化的视角,他走访了中国的重庆、深圳,英国的伦敦,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印度孟买,肯尼亚的内罗毕,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伊朗的德黑兰,委瑞内拉的加拉加斯……

当我们在惊叹中国每年有多少人口涌向城市的时候,其实往往忽略了这是一个全球现象,不只有中国人奔徙在路上,全部的发展中国家几乎都经历着巨大的人口流动。西方发达国家在18-19世纪已经完成了的城市化进程,将在21世纪在更广泛的地区再来一次,而这一次的影响范围将更广,也更复杂。

道格·桑德斯梳理了诸如伦敦、巴黎等西方城市的历史,展现了一场发生在一百年以前的同样浩荡的人口迁徙,那时候的城市化还刚刚开始,经济飞速发展,外来人口很顺利的随着时代潮流被纳入城市之中,但是现在,问题则更为复杂。

为什么要去城市?因为乡村待不下去。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也在转型,小农模式正逐步被淘汰,乡村不需要那么多人,乡村人口收入拮据,必须另寻出路。

他们的出路就是落脚城市。道格·桑德斯认为,落脚城市如果发展的好的话,将是“创造新兴中产阶级、消除农村贫穷现象以及终结社会不平等的关键因素。”如果发展的不好,便会成为城市的累赘,甚至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动荡。

什么叫发展的好?

简单来说,就是这个落脚城市成为乡村人口走向城市的飞地,他们到这里居住,但是经过若干年的奋斗,可以走出现有的阶层,获得更好的生活。

然而事实并非总是尽如人意,道格·桑德斯走访了很多已经失败了的落脚城市,他们成为贫民窟,成为宗教保守主义的温床,成为犯罪率高升的地方。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有很多原因。而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态度,有许多政府限制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拆除贫民窟,或者对他们不闻不问。

一个好的落脚城市,应该让居民能够顺利取得身份(不论是移民所期望的公民身份还是外来人口所期望的市民身份),其次是获得住宅的可能性,并且拥有活络的社会网络,他们自发的创业、做生意,试图将自己的生活朝好的一面发展。同时,政府必须并为社区提供基础建设,不论是下水道、路灯还是医辽和教育的投入。

《落脚城市》给了我一种新的视角,原来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也经历着这样的迁徙流变,原来落脚城市并不是一种畸形,而恰恰是一种积极的行动。

作者在采访重亲六公里地区时,一位普通的父亲濮军说了这么一段话:“我希望孩子们有一天能够了解——了解我们为什么那么长时间都不在家,了解我们为什么没有再他们学着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陪伴在他们身边,了解我们所做的牺牲。我相信我们可以弥补他们。我们希望为他们争取一个更好的未来。”

这不是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事实上我的父母也对我说过同样的话,但是我不想听。因为我不理解,现在我理解了,虽然我知道所谓的弥补不可能发生,但是这样的牺牲是值得尊重的,城中村-落脚城市之所以能发挥巨大的能量,就是因为在城中村里生活的人从未放弃过梦想,他们努力的工作,为了下一代,为了更好的生活。

贫穷从来不是贫穷者的错,《落脚城市》通过一个个城市已经说得很清楚,要让落脚城市发挥作用,不仅仅靠那些坚强奋斗的打工者,更需要政府的“看见”和建设。

-不止读书-

魏小河出品微博豆瓣知乎

魏小河

▼C+创意台历限时限量发售,你准备好成为一个有品位,有逼格,又牛逼的人了吗?点击“阅读原文”到不止读书小店可以直接购买。

魏小河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品牌影响力医院
治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bans.com/tfjc/36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