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现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痛风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很多应酬多、富裕起来的人们,特别是一些中壮年都受到了痛风的威胁。保守估计,中国现有近万痛风患者,潜在患者1.2亿。90%集中在25-45岁之间的男性,痛风病发病率还在以每年10%的速度逐年上升。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本病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者少数由于酶缺陷引起,常伴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继发性者可由肾脏病、血液病及药物等多种原因引起。
痛风多见于男性,男女之比约为20∶1,女性很少发病,如有发生大多在经绝期后。国外报告不少病例有阳性家族史。痛风病程颇长,未累及肾脏者经过有效防治预后良好,但如防治不当,易导致关节畸形、肾结石、肾损害等严重后果。肾功能不全者预后较差。
在高尿酸血症患者当中,有些人会发展为痛风发作患者,有些则一直保持无明显症状的状态。正因如此,有一部分尿酸水平上升的男性,特别是中青年男性,往往对此不以为意。然而,研究早就发现,即便不发展为严重痛风,高尿酸血症也代表着身体代谢的紊乱状态,与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都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绝对不可以掉以轻心。
痛风患者的六大并发症
1.慢性肾病:痛风如果没好好治,长期持续高尿酸血症,会使过多的尿酸盐结晶沉淀在肾脏内,20%患者会造成痛风性肾病,或肾机能障碍,少部分发展至尿毒症。
2.缺血性心脏病:尿酸盐结晶沉淀在冠状动脉内,加上血小板的凝集亢进,均加速了动脉硬化的进展。目前美国心脏病协会就把痛风列为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及动脉硬化的促进因子。
3.肾结石:痛风病人出现肾结石的几率为正常人的倍左右。尿中的尿酸量越多越容易发生结石。
4.高血脂症:痛风的人较常暴饮暴食,且多有肥胖现象,因此合并高血脂症的很多。
5.糖尿病:有30%~40%痛风病人合并“轻症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6.高血压:痛风病人大约一半合并高血压。
什么人易患痛风症
1.体形肥胖的中年男性(40岁以上);在痛风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痛风多发于男性,其比例达到了20比1的程度,这是因为雄性激素会抑制尿酸排泄,促进尿酸盐沉积。而肥胖则是发病的根源。由于长期高脂肪,高蛋白,高能量的摄入,会减少尿酸的排出,从而积累在体内,发生沉积,导致关节软骨溶解,周围组织损伤,形成痛风。同时这种在体内过多的积累会形成高尿酸血症,这也是痛风的临床表现之一。
2.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性激素会促进尿酸排泄,防止尿酸盐沉积,而绝经后的女性因为没有了雌性激素的保护,发病率也是大大上升,所以这个时期的女性要更加注意。
3.有痛风家族史(遗传因素);有些疾病因为遗产的关系,从出生开始其患病的几率就大大增加。痛风就是其中的一种,由于天生体内代谢就存在问题,所以这样的人从一开始就会比常人多,所以他们更要注意食物的摄入。如果控制得当,首次发病后可维持3-42年。
4.发病前有漫长的高尿酸血症病史;因为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临床表现之一,而根据调查,90%患有高尿酸血症的人都会患上痛风。所以此类人群也是高发群体。
5.口无遮拦者;对于食物一概来者不拒,这样的人更容易摄入更多的高蛋白,高脂肪,从而在体内存留更多尿酸。导致痛风。
6.压力巨大者;由于巨大的压力,导致内分泌失调,新出代谢出现问题,尿酸不能顺利排出,存留体内,引起痛风。
一项在近3万名经常跑步的健身者中的跟踪研究发现,即便在参加公众跑步活动的男性当中,饮食生活因素也会对痛风风险产生影响:
1.每摄取10克酒精,痛风风险就会上升19%
平均每天摄入15克以上的酒精,即便跑步锻炼的距离完全一样,痛风危险就已经达到完全不喝酒者的2倍。进一步分析发现,同样的10克酒精量,红酒会使风险上升27%,啤酒则上升19%。这与此前「喝红酒不会促进痛风」的调查结果不太一致。
2.每天多吃一份(生重80克)红肉,痛风风险就上升45%
而考虑到体重偏高的人大多爱吃肉,研究者们还对同样体重的人进行吃肉量的比较,发现多吃一份肉,仍是会增加25%的痛风危险。
3.每天多吃一个水果(比如1个苹果或橙子),痛风风险下降27%
而且这种效果不受体重差异的影响。研究者认为,与其说水果对痛风有直接预防作用,还不如说,经常吃水果的人可能整体健康意识比较强,生活习惯比较好。研究者特别提到,尽管这项研究中没有调查乳制品的摄入量,但通常水果摄入量高的人乳制品摄入量也高,而乳制品对痛风预防很有好处。
4.体重指数(BMI)对痛风风险的影响非常大
BMI每增加1,即便每天跑同样的距离,痛风风险也会增加18%。而BMI超过27.5的人,痛风危险则是BMI低于20者的16倍,是BMI在20~22.5之间者的4倍。
5.腰围每增加1厘米,即便跑同样的距离,痛风风险上升6%
6.日常跑步的距离每增加1公里,痛风风险降低8%
7.在标准10公里跑测试中,跑步速度每上升1m/s(3.6公里/小时),痛风风险下降45%
人体的血尿酸当中,三分之二以上为内源性尿酸,食物来源只是小部分。这些尿酸70%靠肾脏排泄,只有在人体代谢紊乱,产生较多内源性尿酸,而肾脏功能又不足以及时处理多余尿酸的时候,才会出现高尿酸血症的情况。
所以,提高身体对尿酸的代谢能力,要比斤斤计较食物的嘌呤含量更为重要。
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治疗方法
1、排尿酸处方药:排尿酸药主要包括丙磺舒、磺吡酮、苯溴马隆等。该类药物可以阻止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酸的排出,从而起到降低人体内血尿酸水平的作用,副作用就是多排尿酸的同时也把人体其它微量元素也排出体外,会造成低血钠、低血钾、低血钙,所以不能长用,而且还对肝、肾有副作用,更不能长用。2、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是别嘌醇。该药是一种强力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它也是迄今为止惟一能有效减少尿酸生成、降低人体内尿酸水平的药物。虽然别嘌呤醇的不良反应较少,但肝肾功能不全者也应慎用。3、碱化尿液的药物: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本无降尿酸作用但可碱化尿液,增加尿酸在血中的溶解度,使尿酸不易在尿中积聚而形成结晶。患者根据这些治疗方法针对性的选择,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治疗方法。在治疗的同时患者还要注意日常的护理,做好治疗和控制相结合的目的,从而彻底治愈尿酸高。
痛风患者该怎么吃?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的饮食无非要从三个角度来分析,一是减少嘌呤摄入,二是减少体内嘌呤合成,最后是促进尿酸抓紧排泄出去。下面我们一起来逐条分析。
1、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如海鲜、啤酒和动物内脏。畜禽瘦肉含嘌呤也不少,但为了保证基本的营养平衡,非急性期可以吃,但每周不要超过克,且要煮后弃汤食用,这样很多嘌呤就溶于汤中了,所以痛风患者各种肉汤是不能喝的。
高蛋白食物大都含嘌呤较多,因为核酸总是爱和蛋白质宅一块,但牛奶及其制品(非发酵类)和鸡蛋却含嘌呤极少,应注意增加摄入以避免因限食鱼虾肉类可能导致的蛋白质营养不良。一般鸡蛋平均每周10个左右,伴发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的患者平均每天不要超过一个蛋黄,可以多吃些蛋清。牛奶平均每天毫升左右,优选低脂或脱脂奶。
2、减少内源性尿酸合成;果糖和各种酒(因含酒精)都会促进内源性尿酸合成,均应少吃或不吃。很多甜食和甜饮料都含有大量果糖,蜂蜜虽是天然食物,但也含有大量果糖,这些都要尽量避免。
3、促进尿酸排泄;多喝水,低脂饮食,增加富含钾、钙、镁的食物摄入,都可以促进尿酸排泄。没有肾功能异常的痛风或高尿酸血症患者每天可以喝毫升甚至更多,以促进尿酸排泄。
远离痛风的八种生活方式
一、防肥胖
肥胖既是痛风发病的危险因素,又是痛风发展的促进因素。肥胖者的血尿酸水平通常高于正常人,若痛风伴肥胖还可影响药物效果,降低药物敏感性。因此,肥胖者应当减肥,主要措施是控制总热量,限制脂肪摄入及坚持参加体育锻炼。需要注意减肥时不宜操之过急,因脂肪等组织若分解过快可引起酮体及乳酸浓度增高,抑制尿酸分泌而诱导痛风的急性发作。一般减肥应以2~3周内减重2公斤左右为宜。
二、防高血脂
高血脂症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并且高血脂症者常伴肥胖和高尿酸血症,因而高血脂症既构成痛风的危险因素,又将增加痛风病人的心血管并发症,降低病人生活质量。因此,痛风病人要定期测定血脂。若血脂浓度高,首先需要控制饮食,摄入低脂食物,避免高脂食物,必要时服用降脂药,以使血脂恢复正常,减少心血管并发症,防止痛风发作。
三、防高嘌呤食物
嘌呤是尿酸生成的来源,如果进食含嘌呤量大的食物极易诱高尿酸血症,诱使痛风发作。目前已知含嘌呤量大的食物主要有肝、肾、心脏、胰脏等动物内脏,沙丁鱼、凤尾鱼、鳕鱼、马哈鱼等鱼类及其鱼卵,咸猪肉、羊腿肉、松鸡、野鸡、鸽肉等动物肉类。痛风病人要少吃或不吃上述食物,可选择新鲜猪肉、牛肉、鸡肉以及淡水鱼、虾来补充一定的蛋白质,也可食用豆类制品和干果类,新鲜蔬菜则可多吃些,以使饮食更加合理,有利于预防痛风发作。
四、防酗酒
饮酒是痛风发作的最重要诱因之一。这是由于酒精的主要成分乙醇可使体内乳酸增加,而乳酸可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排泄;乙醇还能促进嘌呤分解而直接使血尿酸升高;同时,酒类本身可提供嘌呤原料,如啤酒内就含有大量嘌呤成分。因此,大量饮酒可致痛风发作,长期慢性饮酒可发生高尿酸血症。痛风病人最好戒酒,一时戒不掉也要注意避免大量饮酒,更忌酗酒。
五、防剧烈运动
剧烈运动后体内乳酸产生增加,可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而使血酸升高。剧烈运动还可致出汗过多,机体失水而使血容量、肾血流量减低而影响尿酸排泄,引起一过性高尿酸血症。所以,痛风病人不宜剧烈运动。进行运动锻炼宜选择运动强度较小的有氧运动项目,如散步、步行、骑自行车、游泳等,而要避免球类、爬山、跳跃等运动强度大的项目,同时注意运动过程中要有休息,并应多饮水。
六、防受寒及过度劳累
受寒及过度劳累均可使人体自主神经调节紊乱,易致体表及内脏血管收缩,包括肾血管的收缩,从而引起尿酸排泄减少。因而痛风病人要在寒冷季节穿暖和些,避免受寒。在日常生活中要劳逸结合,避免过分劳累和精神紧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大大减少痛风发生率。
七、防肾结石的发生
痛风患者肾结石的发生率较高,主要与尿酸的排泄增加有关,即尿酸浓度越高,肾结石的发生率越高。因此,为促进尿酸排泄和预防尿结石,必须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在ml以上。同时注意碱化尿液,可每日口服碳酸氢钠0.6~0.9g,分2~3次服。此外,若为高尿酸排泄性病人不宜使用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丙磺舒、磺吡酮等,以避免结石生成。
八、防慢性痛风性肾病发生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利尿剂、青霉素、抗结核药等药物的患者应定期检测血尿酸,因为这些药物可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如果血尿酸长期升高,不但引起痛风发作,而且血中过饱和尿酸盐易沉积在各主要脏器而引起器质性病变,尤其是肾脏,高浓度尿酸盐在肾组织内沉积可引起痛风性肾病发生。因此,选择药物要谨慎,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毒副作用的药物,也要避免使用升高血尿酸浓度的药物,并积极控制高尿酸血症,以预防肾脏损害及急性肾衰
我们要明确一个目标:在避免高嘌呤含量食物、酒类和甜饮料的同时,只有通过合理营养和减肥降脂来改善患者的整体代谢功能,才能真正把身体调整好。
身体的综合代谢水平改善了,尿酸的问题也会逐渐得到改善。对于尚未发展为痛风的患者来说,控制体重,改善代谢紊乱问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疾病发展到痛风状态,预防因此造成的各种严重后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