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高尿酸血症的原因有:
①尿酸生成过多高嘌呤饮食、饮酒、药物、溶血、骨髓增生性疾病(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横纹肌溶解(药物、创伤)等均可引起血尿酸生成增加;
②尿酸排出减少、遗传、肥胖者、某些药物(噻嗉类利尿剂、胰岛素、青霉素、环孢素、阿司匹林等药)、肾功能不全,酸中毒;
③混合性因素即尿酸生成增多和排除减少同时存在。
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等慢病常形成共病。痛风部分高尿酸血症患者随着血尿酸水平的升高,过饱和状态的尿酸钠微小结晶析出,沉积于关节、滑膜、肌腱、肾及结缔组织等组织或器官(中枢神经系统除外),形成痛风结石,引发急、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出现关节炎、尿路结石及肾疾病等多系统损害。约5%~12%的高尿酸血症者最终发展为痛风。
引起痛风发作的诱因有关节损伤、暴饮暴食、过度疲劳、受湿冷、药物、感染、创伤及手术等。
痛风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风常有家族遗传史,是一种先天性代谢缺陷,主要是体内嘌呤的合成过多,产生过多的尿酸,其中部分患者的尿酸排除过少。继发性痛风无家族史,多继发于肿瘤、白血病等所致核酸大量分解及肾功能减退而造成的尿酸排泄减少;或由于药物抑制肾小管的排泄能力而致尿酸的排除不畅,体内尿酸蓄积过多,以女性多见。临床表现和分期1无症状期髙尿酸血症期血尿酸水平升高,但是没有疼痛、关节炎等临床表现。
2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药物、饮酒和饮食等诱因。临床特点为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多以单关节非对称性关节炎为主常在夜间发作。关节出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疼痛剧烈,在6小时内可达高峰,第一跖趾关节为最常见发作部位。
3间歇期在急性期之后,可反复发作,多见于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者,可表现为多关节受累,或仅有血尿酸水平增高,无明显临床症状。
4痛风石形成期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者,反复发作痛风,可致多个关节受累,尿酸盐在关节的软骨、滑膜、肌腱等处沉积而形成痛风结石。
5痛风性肾病尿酸结晶形成肾结石,出现肾绞痛或血尿;在肾间质沉积及阻塞肾集合管而形成痛风肾,可出现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表现。
(1)慢性高尿酸血症肾病早期表现为蛋白尿和镜下血尿,夜尿增多等。最终由氮质血症发展为尿毒症。
(2)急性高尿酸肾病短期内出现血尿酸浓度迅速增高,尿中有结晶、白细胞和血尿,最终出现少尿、无尿,急性肾功衰竭死亡。
(3)尿酸性肾结石20%~25%并发尿酸性尿路结石,患者可有肾绞痛、血尿及尿路感染症状。
治疗一般治疗(1)物理治疗对有炎症的关节可行红外线、透热疗法、矿泉浴、沙泥疗法,推拿按摩。(2)碱化尿液碳酸氢钠3g/日、枸橼酸钠3g/日,维持尿液pH6.5,防止发生肾结石。
1痛风急性发作期(1)首选秋水仙碱;
(2)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布洛芬等NSAIDs;
(3)糖皮质激素,用于上述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使用时,可短程使用糖皮质激素。
2发作间歇期、慢性痛风、痛风性肾病期急性症状缓解(≥2周)后方可开始降尿酸治疗。
血尿酸应长期控制在μmol/L(6.0mg/dl)以下;
对于有痛风发作的患者,尿酸需控制在μmol/L(5.0mg/dl)以下。
降尿酸治疗须终身维持。(1)促进尿酸排泄已有尿酸结石形成,或尿中尿酸>μmol/24小时(mg/24小时)不宜使用。①苯溴马隆
②丙磺舒
(2)抑制尿酸生成①别嘌醇
②非布索坦
肽对痛风有明显改善效果
专家指出,痛风的产生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障碍和尿酸排出减少,导致尿酸在血液中堆积,形成高尿酸血症所导致。经过研究表明,小分子活性肽可以有效调理高尿酸血症,调节嘌呤的代谢,促进尿酸的排出,从而有效改善痛风的症状。早晚各两包,坚持服用,可以有效改善症状。日常饮食注意控制饮酒,少吃海产品、畜肉、菌类、菠菜等。急性发作期应戒酒,不宜吃海鲜、肉汤。
沣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