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和流行病学
1.便秘是一种(组)症状,表现为排便困难和(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费时和需辅助排便。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为6个月。
便秘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排便困难和(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国外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便秘的症状谱以排便费力最为常见(81.0%),其他症状依次为粪便干硬(71.5%)、排便不尽(54.2%)、直肠堵塞感(38.8%)、腹胀(36.7%)、排便次数减少(35.6%)和需辅助排便(28.4%)。我国北京地区的调查也发现,便秘的症状谱以排便费力最为常见(76%),其他症状依次为排便次数减少(65%)、排便不尽感(54%)、硬便(52%)、肛门直肠堵塞感(36%)和需辅助排便(18%)。
2.慢性便秘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随着饮食结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心理因素影响,慢性便秘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国内一项针对5个地区共例成人慢性便秘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北京、上海、西安、武汉、广州功能性便秘的患病率分别为4.0%、7.0%、6.0%、7.0%和6.0%,各地之间患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便秘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国内的研究结果显示,60~80岁与30~39岁个体间患功能性便秘的可能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69岁比30~39岁的OR=1.79,95%CI1.38~2.32;70~80岁比30~39岁的OR=2.62,95%CI1.97~3.49)。70岁以上人群慢性便秘的患病率达23.0%,80岁以上可达38.0%,在接受长期照护的老年人中甚至高达80.0%。目前国内大部分相关研究结果均显示,女性慢性便秘患病率高于男性(1.22∶1比4.56∶1)。
3.慢性便秘的危险因素有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精神心理因素等。
慢性便秘的危险因素除了高龄和女性外,还包括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精神心理因素等。研究结果显示,经济状况和文化程度均与便秘的患病率呈负相关,农村地区便秘患病率高于城市。经济地位和文化水平的不同对便秘的影响可能是由不同阶层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所致。低BMI和生活在人口密集区的人群更易发生便秘。低纤维食物、液体摄入减少和较少的体力活动均可增加慢性便秘发生的可能性。焦虑、抑郁和不良生活事件等精神心理因素也是便秘发生的危险因素。有便秘家族史较无家族史的个体发生便秘的可能性明显升高(OR=1.74,95%CI1.13~2.12),可能与遗传易感性和生活环境相似有关。某些药物的使用也是便秘的危险因素,包括抗胆碱能药物、阿片类药、抗抑郁药、抗癫痫药、抗组胺药、抗精神病药、抗震颤麻痹药、解痉药、钙拮抗剂、钙剂、铁剂、止泻药、NSAID等。
4.慢性便秘患者生命质量下降,造成明显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便秘与肛门直肠疾病,如痔、肛裂和直肠脱垂等关系密切。慢性便秘在结直肠癌、肝性脑病、乳腺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在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疾病中,过度用力排便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一项全球多中心调查研究发现,慢性便秘患者的生命质量显著低于非慢性便秘人群。国内一项调查也显示,便秘患者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精力、一般状况、精神健康、健康变化等方面均有明显下降。部分患者由于滥用刺激类泻药或反复就医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包括由患者就诊、检查、治疗和住院引发的直接经济损失和因工作生产效率降低、旷工引起的间接经济损失。
二、病因与病理生理
1.慢性便秘的病因包括功能性、器质性和药物性。
慢性便秘根据病因可进一步分为原发性便秘(也称特发性便秘或功能性便秘)和继发性便秘。功能性疾病所致便秘主要由于结肠、直肠肛门的神经平滑肌功能失调所致,包括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onstipation-predominant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C)等。继发性便秘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是器质性疾病和药物相关的原因。引起便秘的器质性疾病主要包括代谢性疾病、神经源性疾病、结肠原发疾病(如结肠癌)等。药物性便秘主要由抗胆碱能药物、阿片类药、钙拮抗剂、抗抑郁药、抗组胺药、解痉药、抗惊厥药等诱发。在便秘治疗中首先要解决器质性疾病或药物相关因素的原因,因此仔细询问病史,以及行相关实验室检查排除器质性和药物性因素相关的便秘十分重要。
表1药物和器质性疾病相关的慢性便秘
药物相关因素
器质性疾病相关因素
抗胆碱能药物:抗组胺药(苯海拉明),解痉药(双环维林、薄荷油)
机械性梗阻:结肠癌,其他肠内或肠外包块,狭窄,直肠前突
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抗帕金森药物(苯托品)/break镇痛药:阿片类物(吗啡),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
术后异常/break代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高钙血症,低钾血症,低镁血症
抗惊厥药:卡马西平
慢性肾功能不全
抗高血压药:钙离子拮抗剂(维拉帕米),利尿剂(呋噻米)
作用中枢的药物(可乐定),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
肌病:淀粉样变性,硬皮病,皮肌炎,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
神经病变:帕金森病,脊髓损伤,脑血管疾病,截瘫,多发性硬化症
其他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肠神经病变:先天性巨结肠病,慢性假性肠梗阻
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昂丹司琼
肛门直肠疾病:肛裂,肛门狭窄
胆汁酸螯合剂:消胆胺,考来替泊
含阳离子的药物:铝(抗酸剂),钙(抗酸剂),铁(硫酸亚铁),铋,锂
化学治疗药物:长春花生物碱(长春新碱),烷化剂(环磷酰胺)
拟交感神经药物:麻黄素,特布他林,其他
2.根据病理生理改变,功能性疾病所致的便秘可分为正常传输型便秘(normaltransitconstipation,NTC)、慢传输型便秘(slowtransitconstipation,STC)、排便障碍型便秘和混合型便秘。
人的排便过程主要依赖肠道动力、分泌、内脏感觉、盆底肌群和肠神经系统等协调完成。正常结肠运动以节段性和推进性蠕动收缩活动为特征。粪便向直肠肛门推进过程主要依赖于结肠肌间神经丛、肠Cajal细胞和肠神经递质等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结肠完整推进性蠕动收缩活动来完成。粪便在直肠肛门排出过程主要依赖盆底肌群和肛门内外括约肌协调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