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面包师傅吴宝春,这两天火了。这把火也把吴师傅烧得焦头烂额。
一个面包师,却罕见地成为海峡两岸的众多网民,义愤填膺要加以抵制的对象。这一切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吴宝春无辜吗?如果有些无辜,那又是谁害了他?
这起充满戏剧性的事件,折射出被台湾当局毒化的两岸氛围,是非常耐人寻味的。有意思的是,这个吴宝春,笔者还曾见过他。就让我们一切从头说起。
“ ”面包大陆开张?
吴宝春在台湾早已红了好几年,年他从法国捧回了一个世界杯面包大赛个人赛金牌,从此被认为是台湾的骄傲。
当时吴宝春参赛的面包,使用台湾食材,如彰化荔枝或原住民小米酒,因此大受欢迎,擦亮“台湾面包”的招牌。
当时,台湾的感觉是,亚洲人也能做出好吃的面包,最特别的是,台湾人做到了。年,台湾人将吴宝春捧为“台湾之光”,吴宝春此后在生意和名望上平步青云,赚了不少。
吴宝春的出身也非常激励人心,他来自台湾屏东、是单亲家庭的小孩,国中毕业时到台北闯荡,从学徒做起,天天揉面团,奋斗的故事还被导演林正盛相中,拍成电影《世界 麦方》,跃上大荧幕。
老板自身已经变成一个大IP,面包店走的也是高端路线,在精不在多,价格很高,但很多人乐于为此买单。
吴宝春的面包店线上销售的面包。货币是新台币,目前1人民币约等于4.4新台币。
但最近,他的面包店在上海的店铺刚刚开张,就遇上了大问题。
很多网友挖出他以前的言论,有网友说,吴宝春曾说过,“饿死也不会来大陆赚一分钱”。
在年接受采访时,吴宝春明确说出,“中国市场虽然有13亿,但全世界有70多亿,我不会把眼光只看在中国。”
这句话几经流传,在台湾媒体上渐渐的变成了——“吴宝春六年来拒赴大陆开店”。熟知台湾媒体的人都知道,要论跑得快,谣言造得好,其实香港记者是比不上台湾记者的。
“台湾之光”这个词可能也害了吴宝春。维基百科的解释是,它是一个台湾新闻媒体使用的词汇,用来指称在国际上有名气的台湾裔人士或产品,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现象。
但在岛内媒体、民众的实际运用中,这个词的本土化色彩非常重,是在不断凸显台湾本土的价值,笔者在台湾的一场公开演讲中,曾听到一位主持人将“台湾之光”与大陆联系起来,强调这是台湾的,不是中国的。
此外,还有媒体扒出最近吴宝春的大陆店铺开张前夕,他很机智地删掉了自家白癜风诊疗经验公益慈善北京中科在行动